恭敬典籍


  張九成,字子韶。年四十,遊郡庠。常閉閣終日。比舍生潛穴隙窺之,則儼然斂膝危坐,對大編,若與神明為伍。後舉進士第一,為名臣大儒。

譯文:

  張九成,字子韶。四十歲時到省城的學校讀書,常整天閉門不出。隔壁的書生,暗中從縫隙偷看他,只見他恭敬地盤腿直著身子端坐,面對聖賢的典籍,畢恭畢敬地好像面對神明般。張九成後來科舉考試,中進士第一,成為一代名臣大儒。


惜字得子

  王沂公名曾,其父見字紙遺墜,必掇拾,以香湯洗而燒之。一夕,夢至聖拊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紙之勤耶!恨汝老矣,無可成就,當令曾參來生汝家,顯大門戶。」果生沂公,因名曾。狀元名相。

譯文:

  王沂公,名曾,他的父親看見字紙掉落地上,一定撿拾起來,用香草煮湯清洗乾淨後燒掉。他的父親有一天晚上夢見孔子撫摸他的背說:「你敬重我的字紙這樣地勤謹,只可惜你年紀大了,很難有成就,所以將讓曾參來投生你家,光耀你家的門楣。」後來,果然生了沂公,取名為曾,考上了狀元,當了宰相。

按語:

  中國古代的主流思想都是以生命成長為主軸,故凡能引發生命成長的宗教、聖像,乃至字、紙、書本都要尊重,因為古代書寫的內容都是成聖成賢之道,可以使生命得到提升,所以古人非常恭敬書本。現代知識太發達,書報雜誌印刷太多,但是書寫內容能幫助人心靈成長的比例不高,使得現代人對文字不太重視,這是古今差異之處。雖然目前有助我們成長提升的文字不多,但我們還是要有恭敬的態度,因為人類各種文明的發展,若不靠這些文字,經驗無法累積與傳遞,文明也就無從發展、進步。

  學習的態度會影響學習效果,心越謙下,對所學的越敬重,自然學得越好。張九成獨處時斂膝危坐,對著儒家經典就像對著神明般恭敬,這代表他內心一種莊嚴神聖的態度,對所學的東西有一種仰望,因仰望而產生崇敬。因為他受用到所學習的內涵對他生命產生改變的效果,故不由得對它產生一種崇敬的心。

  過去當學校新學期發教科書,我們都會很珍惜、慎重地加上書套包好摺好,內心有一種莊嚴神聖的感覺,想要認真學習的心由此產生。現代因為印刷方便,書本容易取得,因此小孩把書本隨意亂丟,反正丟了再買一本就有;有的人甚至把書本帶進廁所閱讀,這樣的學習態度很輕忽,輕忽就不容易學得好。對書本文字的恭敬,古人很重視從外在身、口、行為先做,再慢慢內化為自己的生命,發自內心產生恭敬。王曾之父看到掉在地上的字紙就用香湯洗乾淨燒掉,現代人也許覺得他很迂腐,但是他長期從身口去實踐,對聖賢書就容易產生恭敬心。

  因為恭敬字紙,王曾之父夢見孔子對他說:「汝何敬重吾字紙之勤耶!恨汝老矣,無可成就,當令曾參來生汝家,顯大門戶。」果真生下王曾,成為狀元宰相。或許有人會認為此與論語中「子不語怪力亂神」相違,其實中國人講的「天」,認為它是有意志的,是公理、正義,是宇宙真理的化身,所以敬畏「天」就是敬畏宇宙真理,向真理邁進。一般人講怪力亂神對生命提升毫無好處,只當作趣談,產生很多恐懼,卻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孔子不談,不與鬼神打交道,是不去諂媚祂,並不是否定祂的存在。

  有一種人是媚於鬼神,祈求鬼神賜給他福祿,但行為卻不去改善,這不是中國人傳統的價值觀念。中國人的觀念是我恭敬鬼神,不讓我的行為稍有懈怠,不敢做任何不正的事情,這才是恭敬真正的意思。王曾之父內心仰望崇敬聖賢,想效學聖賢的心很強盛,古代字紙大多記載聖賢學問,所以他恭敬字紙,白天認真做,到了晚上,才會夢見孔子說他這麼恭敬字紙,將派曾參投胎光耀門楣。因為王父內心所求在聖賢之道,心中存有聖賢,存有仰望的目標,內心向上的動力就強,日有所思,自然夜裡夢見聖賢。如果一個人朝朝暮暮想要富貴,可能夢見財神爺,就不會夢見孔子了。

  敬聖是內心有一種莊重向善向上的精進心,態度是莊嚴慎重的,就像張九成面對聖賢經典,有如面對神明那樣地恭敬莊重。現在有很多觀念似是而非,老師與學生互動,老師需耍各種手段遷就學生,讓學生喜歡;學生來學習也把自己當成是購買產品的顧客,要求老師要「顧客至上」,會覺得麻辣老師的教法迎合學生胃口是正確的,一旦不符合,就不想學。此時要學習的人,內心有煩惱、不清淨,學習態度會偏差,不知要修改自己學習的心態,卻要求別人配合他這種煩惱、不清淨的心,別人也就無法用尊重嚴謹的態度教他。

  用這種方式教物質方面的知識是可以的,但若教心靈的內涵,學生是沒辦法學得好。如果現代的教育忽略這種觀念的釐清,甚至成為社會風氣時,會讓以後心靈的內涵沒辦法教,乃至從教育系統中逐漸消失掉。因為聖賢的智慧是無法用嬉笑怒罵、輕浮不莊重的態度來學習的。 要學習心靈的內涵,學習聖賢的智慧,學習人的心態必須想辦法調整。在現實條件中現代人無法以古人的作法來恭敬字紙,雖然作法可以變通,但內心的恭敬態度卻不容忽視的,因為──學問是從恭敬中求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