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之嘉年華


  「你吃飯沒?」是這麼熟悉而親切的問候語,米飯早已融入台灣人民的生活與文化,「捧人的『飯』碗」,不可做「『米』蟲」,「吃『飯』皇帝大」,多麼傳神的語彙。配合節日,不同的米食輪番上陣:春節的年糕,元宵的湯圓,清明的紅龜,端午的粽子。還有小吃攤上的炒米粉、粿條、碗粿、米篩目……米食的變化琳琅滿目。

  可是這幾年來飲食西化,稻米消費驟減,加上WTO的衝擊,據農委會統計,台灣全年稻作面積減少三萬多公頃,減量生產,米價卻跌至二十年來的谷底。穀賤傷農,稻田紛紛轉作或改為建地,殊不知稻田是溼地的一種,具有排洪蓄水、調節氣候的功能,有機水稻田更富保護生態的功能。這些有機水稻田是台灣的寶,不能斷送在我們手裡。

  本輯以花蓮富里銀川產銷班的實例,帶領讀者體會有機農夫的辛苦與堅持,得知他們為我們的健康與環境如此努力,為有機米找出路,更是責無旁貸,也因此激盪出米果、米麵包、饅頭、布丁等食品,希望大家支持本土有機米,從日常飲食中展現愛鄉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