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義的地瓜

台北 子軒


  地瓜又名甘薯、番薯,明朝時引進到福建丘陵地,成為中國人的糧食之一。它那肥大的塊根富含澱粉、糖、粗蛋白等,內裡有黃、橙、紅諸多品種,含豐富維生素A、C。番薯的根甘甜,嫩莖、葉富含礦物質、維他命及纖維質。

  地瓜的莖到了地面即匍匐前進,莖與溼潤的土壤接觸就會在節處長出纖維形的根,等它繼續透由光合作用貯存能量,根就越長越大,成為新的甘薯。所以有的山坡地無法種米麥,至少可以種甘薯。在前後院或陽台,只要有足夠的土壤與陽光,用莖扦插也可以栽種成功。因為地瓜葉片大,會擋住雜草所需要的陽光,加上它的地上莖遇土生根,能幫著抓住土壤,既可抑制雜草蔓生,又可保護水土。嫩莖葉隨手一摘,簡單炒一下,桌上又多了一道營養翠綠的蔬菜,難怪小時候住家的前後院總會闢地栽種。

  在流行吃宵夜的台北,還有一條街專以番薯稀飯招徠客人,白米粥中襯托出地瓜的金黃,格外令人食指大動。殊不知在日據時代及戰後物質缺乏的年代,地瓜陪著祖字輩熬過三餐不繼的日子,雖然它沒有米飯變化多,卻默默地滋養著苦難中的人們。衣食漸足後,它功成身退,安分地退居副食品的角色。它讓人想起謹守本分卻又能補位救急的忠僕,謙卑老實地護著這塊土地以及幼主。

  事實上,也不見得在物資缺乏時才把甘薯當珍饈。相傳清朝嘉慶君為太子時,和王得祿、李勇打扮成平民,到台灣遊山玩水,因錯過宿頭,又餓又累,只好借住農家。農夫煮小番薯招待客人,嘉慶君吃完之後大為讚賞,隨口說出:「番薯好吃免大條,竹山番薯上介讚。」從此竹山番薯一炮而紅!

  竹山的紅壤土,因排水良好,口感極佳,路過竹山的遊客很難不被竹山的紅薯所吸引,一串串的紅薯表皮棕黃,肉色橙紅,標榜著「皇帝薯」,更是不可缺少的伴手。近年又有蜜番薯、番薯包或是地瓜餅等吃法,別有一番風味。下次到竹山來別忘了到李勇廟,爬爬後山,再帶點紅薯名產回家與親朋好友分享。

  一樣番薯三樣情,老中青三代對地瓜的感受正是台灣經濟史的註腳。昔日的地瓜街盛況已杳,但番薯滋味甘甜依舊,入菜做點心,任君選擇,它還是歡歡喜喜供給大家能量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