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實驗樂趣多

台北 子軒


  某家速食連鎖店剛登陸台灣,一個漢堡要一百多塊,有人請我一個猶有餘溫的起士漢堡,咬了第一口,進退兩難,起士的怪味讓我很想吐掉,可是當著主人又不好意思這麼唐突,奮鬥好久才把那個圓麵包吃完,這就是我和速食的第一次接觸,所以看到各式誘人的速食廣告,我是一點也不動心。

  不過等到子女上學,坐落在學校斜對面的速食店逼著我要面對它的存在。孩子受了同儕的影響,總覺得去速食店是一件頗可炫耀的事。幸運的是他們已能享受家中自製果菜汁的樂趣,對可樂、奶昔的興趣不大,可是漢堡和薯條的吸引力還是不小。我帶他們進到窗明几淨的速食店,可是腦中揮不去一堆問號:漢堡的肉乾淨嗎?炸薯條的牛油膽固醇多高?油會不會高溫使用太久?會不會重複炸太多次?吃得進去,拿不出來啊!但孩子被廣告引得蠢蠢欲動,要減少貪愛的方法就是用新鮮感滿足好奇心,並用更好的東西慢慢取代它。所以我的對策是在家裡帶著孩子自製漢堡、薯條。

  因為聽過肉販連豬頭皮、肉疣都放進去做絞肉,所以我買的絞肉一定現選現絞;同樣道理,我對漢堡夾心的那團肉也有疑慮,寧願自己麻煩一點,也要全家吃得安心。我帶著孩子在廚房裡一起做實驗:有的加洋蔥、肉桂,有的用義大利香料,有的放胡椒、蒜末,加上糖、醬油、太白粉,兩個小傢伙又揉又捏,玩得不亦樂乎。反正他們自己參一腳,做出來不滿意下次改進。

  我一邊煎肉,他們一邊切蔬果,孩子聞著肉香,猛吞口水,等到上菜就迫不及待把這些作料夾在厚片土司裡,偶而還貪心地夾兩片肉,醬汁濃淡各隨己意,加上果菜汁或熱湯,不過癮的話,再來一客!這樣一餐就擺平了;我輕鬆,他們也滿意。

  兒子在讀幼稚園時,曾經自豪地告訴同學的媽媽:「我們家天天都吃『ⅩⅩ勞』。」我尷尬地連忙註解:「DIY 的。」國中時他幾次和同學在速食店聚會,回家後拍拍我的肩膀說:「老媽,不蓋你的,比來比去,我們家的『ⅩⅩ勞』真的是好吃又有料!」

  當然,我很清楚我的烹調根本不入流,孩子會喜歡是因為有太多情義與記憶夾雜在裡面。這些三明治有一些獨一無二的加料:小時候在廚房裡的參與帶給他們實驗的樂趣與成就感,長大後已能體會媽媽為全家健康把關、不辭麻煩的那份心。現在他們已二十幾歲了,自己想吃就可以動手解饞,還能調出新口味的醬汁讓我品嘗呢!

  不過有件事讓我有點洩氣,那就是再怎麼試,就是炸不出速食店裡薯條那種酥脆、入味,最後我給自己找個台階下,我告訴孩子:「馬鈴薯是歐美的主食,但人要入境隨俗,在台灣要吃蕃薯!」結果金山蕃薯不論切片或條狀,他們都很捧場,後來連切塊用蒸的也「不錯」!因為孩子怕胖、怕長青春痘,吃法也自動調整了。

  薯條的問題就這麼讓我「糊」過去了。直到兩三年前,一篇報導讓我對薯條炸不好頗覺釋懷。原來很多薯條、洋芋片都不是真正新鮮的馬鈴薯做的;它們是聰明的廠商用馬鈴薯的澱粉混合調味料、香料和黏著劑,然後壓模成型的。這或許是我炸不出那麼酥脆入味的原因吧!現代科技連牛排都可以造假呢!

  翻出這些陳年往事,最主要是希望那些孩子還小的家長把握機會,藉著廚房創造美麗的回憶。我每每想起一幕,就不覺莞爾。女兒中班時,初次幫我切洋蔥,被薰得淚眼汪汪,我心疼地接過水果刀時,她用手背揩著濕潤的眼睛,天真地說:「媽媽,我不是在傷心。」

  兒子作文裡回憶他的「廚房發表會」:小學三年級時,在圖書館讀到二次大戰史,回家告訴媽媽隆美爾是怎麼在非洲打敗德軍時,媽媽馬上關掉隆隆的抽油煙機,把爐火關小,整個廚房突然安靜許多,她一邊撿菜、洗菜,一邊認真地聽我說。這種無形的鼓勵,策動我下課盡量找時間去圖書館,去找點東西帶回家「現寶」,有時媽媽會反問一些問題,我隔天再去找答案,很多常識和讀書方法就在廚房裡一邊幫忙、一邊分享之中學會了。

  廚房裡真的可以變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魔術,難怪西諺也說:「取悅他的胃就拴住他的心。」廚房裡不只可以提供健康的飲食,它溫熱了兩代情,還產出天下獨一無二的「家的味道」,聰明的父母不要輕易放棄廚房可以帶來的樂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