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苔目的愛心

台中 亦塵


  小時候家裡有許多位堂姑,她們的婚嫁習俗我都參與了,眼看著她們哭哭啼啼地坐上轎子,由轎夫抬著,搖搖晃晃地跋山涉水到婆家,從此跟娘家斷了音訊,天天數著日子,等到夏天一到,可以回娘家「避暑幾日」,一來重回娘家的懷抱,二來讓父母了解婆家生活的點點滴滴,通常可以休息一個禮拜。

  事實上初嫁女第一個夏日回娘家,最忙碌的是娘家父母,因為要準備好多東西讓她帶回婆家,以聯絡兩家的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米苔目及香包。為什麼稱為「苔目」,那是製作這樣點心的工具,是一個有兩條木板支撐的鐵板,上面釘了好多小孔,宛如一個個小眼睛如「目」,稱為米苔目板。把這板子架在一鍋煮著滾水的鍋子上,磨成粿粹的在來米,在板子上面刨成條狀,直接掉入滾水中,煮熟了一條條撈起,再放入水中漂涼瀝乾即成米苔目。

  好幾年才有一次嫁女兒的機會,大家輪流借用米苔目板,並到處分送米苔目給親友,昭告他們女兒回門了,也許還附帶著懷有身孕的喜事。送給婆家的是最大份,因為也要分送諸親友。此時端午節亦近,香包不可少,娘家早就預訂一批大大小小的「雞」(台語,與「家」同音)型香包,讓女兒帶回婆家,亦即要她好好持家,討公婆的歡心。

  當年家中姑姑多,鄉里又多生女兒,經常可以吃到米苔目,也爭著要香包。成年了,我嫁給嘉義人,工作地點在台北,雖然結婚第一年的夏天,沒有回娘家休息一個禮拜,但還是特地回娘家載了一車的米苔目及數十個香包回婆家,讓嚴守古禮的公婆高興。

  近年要吃米苔目似乎只有到店家買囉!做米苔目要用在來米,吃起來才不會黏答答地不爽口,除了加冰糖水吃外,還可以煮鹹的。台中有一家連鎖的米苔目店,經年累月只賣這一樣點心,還經常客滿,可見米苔目已經不再屬於夏日初嫁女回娘家必備的回門禮了,但我仍懷念當年等待堂姑回門的喜悅,珍惜著香包的餘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