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垃圾初體驗

台北 陳月文


  五月時,在一個意外的場合遇見了二十多年前一起在兒童夏令營帶活動的沈哥。

  雖然已經二十多年沒有連絡,但是,原名沈振中的沈哥的消息卻陸陸續續從媒體、從自然活動、從友朋間傳來。

  學生物的沈哥後來從事教職,也一直參與觀察自然、研究自然、體驗自然的活動,而且他受到在花蓮鹽寮推行清貧生活的區紀復先生影響,開始勵行極其儉約的生活,甚至不再穿鞋,讓自己的身體直接接觸土地──不管是大自然的土地,還是被建設的房屋地板、人行道。

  沈哥也積極推動參與大自然的活動。於是,不管是花草樹木,不管是蟲魚鳥獸,或者是爬山、溯溪、攀岩、浮潛…他都悠遊其中。

  民國八十二年,他觀察基隆港邊最後一隻老鷹的紀錄,獲得當年時報文學獎的報導文學類獎。

  沈哥最讓我讚佩的是他提出來的理念:每個月為大自然做一件事──撿垃圾。

  每個月,他會安排到不同的地方去撿垃圾,並做分類以及紀錄。他稱之為「行腳」。

  我問沈哥:「為什麼要做紀錄?你在做什麼研究嗎?」

  學科學的沈哥回答:「我自己只做簡單的比較。但是,留下這些資料,萬一日後有人要做相關的研究,就會有數據可以提供。」

  這讓我想到英國那位退休的高中生物老師查理先生。

  他在過去三十年間,每當得空的日子,就在以住家方圓十公里為範圍,記錄當年第一次出現的生物:第一次冒出芽的小草;第一朵開的花;第一隻飛來的蝴蝶、蜻蜓;第一隻飛來的候鳥……

  三十年後,他在英國倫敦大學擔任生物研究所主任的兒子,將紀錄的數據拿去由電腦分析,得出來的結論清楚說明了三十年來,小草冒芽,花朵開花,昆蟲、鳥兒出現的時間確實持續提早,有些提早了十幾、二十天,有些提早了一個月,甚至兩個月。

  這些累積的真實紀錄,也確實為地球暖化效應提供了紮實無誤的證據。

  讚佩之餘,我也想身體力行,參與這項「為大自然做一件事」的行腳,於是,六月十八、十九日的「雙溪到平溪」之間的撿垃圾行程中,就有了我的身影。

  早上七點二十五分在雙溪火車站集合的行腳友伴,除了沈哥之外,還有幾個喜愛登山的朋友:蔡祐庭、盧瑞雯、張容瑱、黃聖慧,以及臨時從台南北上參一腳的大姊月玉。

  除了沈哥,每個人都是第一次新體會。

  所以,沈哥在全員到齊後,便先來個勤前教育:如何記錄、記錄需要注意的事項;如何撿垃圾,並且兩人為一組開始進行。

  我們幾個生手興致勃勃的開始踏出步伐,做紀錄的跟著沈哥學習紀錄─還得培養「看到垃圾」的敏感度;先撿垃圾的則拿出垃圾袋,手持夾子,開始一步一蹲下,一步一撿的與垃圾為伍工作。

  我先跟著沈哥做記錄,沈哥手持記錄夾,左右環視,一面記錄,一面告訴我周圍有哪些垃圾。

  在沈哥的指點下,我驚訝於他對垃圾的洞悉─許多明明就在我腳前的垃圾,卻需要他指點,我才「看得到」;我同時驚訝於在今天的細心觀察中,才「發現」了周圍有那麼那麼多垃圾的存在!

  一個半小時後,我們休息,然後交換,該我帶領另一位新手做記錄。

  這時,我發現了自己現買現賣的能力─也開始具有觀察到各種垃圾,並將它們一一記錄在記錄紙上的能力了。
然後,下一次休息後,我開始真正拿起垃圾夾撿垃圾。

  那看起來簡單的動作:拾起垃圾,丟進垃圾袋;撿起垃圾,丟進垃圾袋;撿起垃圾,丟進垃圾袋…卻讓我背著背袋的肩膀開始沉重、開始沉痛起來;而不斷彎腰、直起;彎腰、直起的重複動作也讓我的膝蓋和腰椎痠痛了起來。

  好在,沿途有些住家看到我們撿垃圾,會出言感謝,給了我們再繼續的力量,正經過的雙溪鄉垃圾車還慷慨地贈送幾個全新的黑色垃圾袋給我們。

  沈哥告訴我們,去年,「雅園咖啡館」的老闆,還邀請撿垃圾的同伴進去免費喝咖啡呢!

  當天,工作完畢,我們寄宿雙溪鄉的噶瑪教會山莊。

  一行人盥洗過後,沈哥要大家分配著統計當天的紀錄。當天這六至七公里的路程,我們一共撿了4050個垃圾,其中菸蒂最多,有2366個,塑膠袋次之,有1014個。

  沈哥提出,半年前同一條路線的第一天垃圾量是3543個,同樣是菸蒂最多,有1766個,塑膠袋次之,有683個。

  沈哥也告訴我們,他每半年在同一路線撿垃圾,並從紀錄上作比較。

  一天半撿下來,從雙溪到平溪的十二至十三公里路程,我們一共撿了6980個垃圾,比去年的5814個垃圾多了1066個垃圾─哇!半年,多了一千多個垃圾!

  當我們結束撿垃圾的工作,搭著平溪線鐵路支線回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沿路上,「視網膜效應」讓我居然「很容易」地發現了路上的許許多多垃圾呢!

  沈哥的行腳呼籲並沒有結束,他還鼓勵我們:在自己住家附近,定時定點撿垃圾,並做出紀錄來。

  目前,個性羞怯、希望扮演沉默大眾的我,還無法捐棄己見,自己一個人拋頭露面,在住家周圍獨自擔任撿垃圾,記錄垃圾的工作。

  不過,我心中默默期許,希望哪一天,終於能捐棄自己的羞澀,回應沈哥的呼籲,每天都為大自然做一件事。

  你要不要也來參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