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稻種的搖籃──從益全香米談起

台北 子軒


  一鍋飄著芋頭香氣的飯卻找不芋頭,米飯粒粒香Q晶瑩,這是台灣土生土長的「益全香米」,米商口中的「台灣國寶」。它的身分證是台農七十一號,父--台四號,母--絹光米,民國八十九年十月二十五日正式誕生;出生地為霧峰往草屯路上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農試所成立於一八九五年,迄今已屹立一百一十年。百年來這個單位的研究人員隨著國內對水稻的重視研發不少品種,如民國六十七年推出的「台農六十七號」,係因應當年獎勵生產的政策而孕育出的品種,它耐肥、好管理、適應力強、產量高,養活很多人口。

  可是民國七十四年,政策轉變為「重質不重量」,所以這些研究員的任務調整為從雜交、培育,到第五代即送各區域改良場繼續進行培育。民國八十一年,郭益全博士自美國學成歸國,帶領這個研究團隊。八○年代,國外香米價俏,一公噸可以賣到美金四百至五百元的行情,所以農試所也朝這個方向努力;經由雜交創造出各種具有特性的品系,有茉莉香味、芋頭香味等,從中再選出符合國人口味、外觀漂亮的穩定品系,八十四年起送到各區域改良場試驗,以了解其抗病蟲害的狀況及其他特性。

  經過五年的改良,八十九年光復節「益全香米」正式問世。可惜在這之前兩個月,郭博士卻因心肌梗塞,溘然棄世。郭博士不眠不休地研發以致積勞成疾,台農七十一號破例以郭博士之名命名,以玆紀念他的奉獻。

  命名時風風光光,好評不斷,殊不知挑戰從這裡才算開始。以前不少農產品的研究發表後就歸檔冷藏,這個團隊耗了這麼大的心血研發出這個品種,不願也不捨就此打住。可是,農試所已近二十年退到幕後作研究單位,他們和實際操作面的農友幾乎斷線,要如何推展?

  賴明信博士繼已故的郭益全博士領導了這個研究單位,他自八十年投入,也算「益全香米」的奶爸之一,自己很寶貝的小孩,別人卻看不在眼裡,好東西不推展沒有人知道,所以他毅然走出研究室。八十九年到九十二年,「益全香米」還沒打出知名度,只要有人對它有興趣,他就提供種子、資料,鼓勵人家試種。

  九十年他請最靠近農試所的霧峰鄉農會提供試種的場所與人員;農會撥出七公頃由賴博士指導栽種,可是缺乏互信的基礎,農友還是依自己的習慣耕種,結果稻子全部倒伏。因為「益全香米」不需要太多氮,但是依農友的經驗氮肥與產量關係頗大,怎麼放得下?他們還是偷偷地施灑,以致第一期試種失敗。

  第二期霧峰農會擴大試種五十公頃,賴博士密集授課,並不停地到田間觀察、提醒,結果有一半種成了,賴博士竊喜起碼有農友願意聽,而且做成了。翌年,在口耳相傳之下,加入試種的範圍增加到八十公頃,農友更有信心,而且在反覆地溝通、講習、示範、觀摩之後,成果相當好,下半年的二期作,擴增為一百六十公頃。

  這一年的收成市場反應良好,顧客回流率高,連糧商也受到打氣,國產米並沒有想像中的悲觀,所以九十二年益全香米一炮而紅,接受度直沖雲霄。

  賴博士回顧這一段平步青雲前的起飛,感慨萬千。「感謝霧峰大面積的測試,這個配合是個雙贏;因為利潤不錯,霧峰到現在八成以上還在種益全香米,對我而言,它是一個自我實現與突破。」

  的確,在那之前他在農試所工作了十幾年,霧峰鄉的街上長什麼樣,實在不清楚;為了推展香米,三年間霧峰鄉一千兩百公頃的農地都踩遍了,到現在一年有一百場以上的講習,跑遍全國。

  「身為學者,我們有責任告訴農友,時代變了,觀念要跟著改變,研究者要能預測未來五至十年的需求,給農友資訊與方向。台灣農友很聰明、會思考,三十至五十年的習慣能在三、五年間改掉,真得要為他們鼓掌。如果農友不動,學者學問再高深也沒用!」

  如果親自聆聽賴博士和農友的互動,就可以感受到他想要把實證的學理結合農友的田間經驗,以便改善農村經濟的真誠與熱力。他謙稱自己再怎麼講,只得五分,還要農友肯拿來參考、採用,才有可能發揮到十分。

  事實上,他對目前的推展還不滿意,同一個品種,種出來的品質差異還是不小,所以離「生產規格化」還有一段距離。如何讓農友增長信心、活用學理、跟得上時代,是賴博士未來的使命,有這六年的推展經驗,他深信自己會堅持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