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偶遇 的傳人

台北 綠堤


  自從米糧開放進口後,台灣農業受到極大的衝擊,有些農民甚至乾脆棄耕,任由田地荒蕪,但台灣的農業真的是那麼悲觀嗎?事實上,天無絕人之路,只要認真,用心的耕耘,人間處處有希望!掀開報紙,富麗米、關山米等在比賽中不斷地脫穎而出,越光米及益全香米等口感及Q度,都是米中佼佼者,其中最吸引我的則是「越光米」及「陳肇浩」這個名字。

  初次聽到「越光米」的名字,大約是九年前在加拿大的落磯山脈旅遊之時,導遊為了讓團員彼此更加熟悉,因此透過自我介紹時,順便表演一段節目。還記得那時美景當前,光看那湖光山色就已經目不暇給了,誰會認真的去聽那無關緊要的自我介紹呢?也不知過多久,換了個年輕人,高壯的身材,充滿了活力,他叫陳肇浩。不知何時話題轉到了「大橋牌」及「越光米」。事隔多年,有些記憶已經模糊了,但是「越光米」卻仍然印象深刻,因為我一直把它當成是「月光米」,愛幻想的我,直覺的是為何取名為月光呢?難不成它就是「天米」?哇!好大的口氣!細聽之下,愈聽愈感動,因為我也是農村出身,深知年輕的一代,大都嚮往都會的生活,有誰會願意留下來固守祖先留下的產業呢?但這個年輕人卻是那麼的與眾不同。

  從談話中知道,他自小生長在彰化縣二林鎮,家中祖孫三代經營碾米廠,父親經營的「大橋米」在市場上具有相當的口碑。七十一年時父親從日本引進「越光米」的品種,經過多次的考察,試種好幾年方才成功。退伍之後,他也幫著父親在二林地區輔導農民種植,且幫忙收購……他之所以願意投入,應是那股不服輸的個性,因為他說:「日本能,台灣為什麼不能?」猶記最後他不斷地提醒我們,請多謢持大橋牌。還記得坐在一旁的先生說:「真是做生意的料子,旅遊都還不忘替自家米打廣告。」

  事隔多年,我看到報紙對於台灣米的介紹,裡邊也介紹了他們家的大橋米,輾轉打電話到他家時,雖沒找到人,與他母親閒談之後得知,這個年輕人一直秉持著初衷,接掌家族企業之後,不斷地為台灣的米找出路。這些年來,他遠赴日本學習稻米的栽培管理技術,包括育苗、栽植、收成、烘乾及冷藏與包裝等,並逐步將廠內機器汰舊換新,從日本訂購全自動設備,以便保存米的鮮度;又引進「分級分倉」系統,將不同品種、等級的米分開貯存,再因應客戶對黏度、Q度的不同需要,調配包裝。

  由於現代都會外食人口增加,家庭難得下廚一次,因此他以創意設計出「飽餐一頓」的三百克超小包米。一包米剛好煮四碗飯,不但攜帶方便,還可避免大包裝放久會受潮、長蟲的問題,由於包裝精緻,因此頗受一般企業的歡迎,當作是犒賞員工或年節送禮的禮物。記得那次的通話是在中秋節時,他母親疼惜地說:「他很用心,和員工一起包裝、自己親自送貨。」

  此時,我方才體會到這個年輕人的精神,他絕不是單純的只為自己,而是為了整個台灣的米糧及農民的出路而努力,我終於懂了,儘管這是個冷漠的時代,但還是有一群人默默地在為這塊土地付出,我也終於聽懂了他當年的大聲疾呼,不努力是會來不及的,那年他才二十八歲,正是燦爛年華,我深自反省,那時我在做什麼?還好,有這些人在,台灣的農業還是充滿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