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快樂,讓世界更美麗

台北 陳月文


  多年前,當「康軒」的兒童文學網站「KID 945」成立,邀請我在網站上張貼文章,並寫出自己的座右銘時,我細細思維,確認自己的人生哲學為「讓自己快樂,讓世界更美麗」。

  這樣的生活標的,迄今未變。

  六月份的國際大事中,西方首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宣布二○○八年交棒,此後的餘生將致力於公益事業。

  比爾蓋茲的摯友,財富僅次於他的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隨後跟進,宣佈捐出家產的百分之八十五捐助公益事業,比爾蓋茲的慈善基金會是他主要的捐助對象。

  這類「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企業投身公益事業,在西方發展國家,早已是企業形象的標的之一。相信,當這些企業主投身公益事業時,心中所緣的,也必然是「讓自己快樂,讓世界更美麗」的想法。

  國內企業在公益方面的投資相對顯得保守。

  早年台灣社會企業回饋社會的方式,多半以獎助學金或捐善款的形式進行。

  不過,早在民國六十年,國際牌電器創辦人洪建全,便已成立「洪建全文教基金會」,而開啟了台灣企業以盈餘成立基金會,服務社會的先例。

  「洪建全文教基金會」成功塑造企業形象的例子,讓許多其他的大企業陸續跟進,國內因而成立了許多各式各樣的基金會。政大公行系教授江明修,曾調查五十六家有企業屬性的基金會,發現企業基金會從事的公益項目,以教育(62%)及文化(60%)最受青睞,學術研究(33.9%)、社會福利(30.4%)及社區活動(26.8%)也很常見,但醫療或國際交流等則顯得冷門。

  高科技產業所設立的基金會,多半會以產品的優勢,提供相關產品給偏遠地區的學童學習、使用,以縮短城鄉學童的科技發展差距;有的基金會則資助偏遠地區學童參觀故宮、科博館、美術館,增加學童的文化、科學與美育的刺激;有的基金會推動教師或志工到偏遠地區服務的活動,以加強偏遠地區學童的教育資源;也有的基金會年年舉辦發明、創造比賽,激發學童發展科學技術,和科技創意的能力……

  這林林總總的公益事業所舉辦的公益活動,也都在努力使自己快樂,讓世界更美麗!

  公益事業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指標之一,它標示出這個社會的群體,不再只重視自己,而會同時關心他人;不再只自掃門前雪,也會關心他人的瓦上霜。

  企業的發展,其實是「取之於社會」的結果;企業推動公益事業,則是「用之於社會」的寫照。兩相結合,才能真正圓滿;才能在自己好之餘,也讓社會更美好;因而創造自己與社會的雙贏,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