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談王維

台北 余愚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所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當時作者離家赴長安應試,適逢重陽節。重陽節在古代習俗是全家團圓,一起登高、插茱萸以避邪。作者由「獨」字寫起,又用兩個「異」字襯托,寫出離家客居的孤寂,也點出「佳節思親」的情懷,更用「倍」字加重思親的情切;最後用「少一人」道出自己是多麼憶念兄弟。全詩在抒發身處異鄉的遊子,適逢佳節對故鄉親人深切思念之情,反映遊子的心聲。

  記得小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山河變色,我隨祖母倉促逃難來台,與祖母相依為命,年幼時只知一味吵祖母要找父母,及長,慢慢懂得其中的無奈,中學時讀到王維這首詩時更有無限感懷,尤其那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更觸動我的心弦;令我淚水沾濕枕巾。最近與一些到大陸工作或經商的友人談及生活狀況,他們也都有「每逢佳節(假日)倍思親」的感慨,令我更深深體會到王維當年寫這首詩內心的孤寂及思親急切的情懷。王維這首七絕雖樸素無華,蘊藉深厚,用詞精鍊,曲折有致,道盡千年來所有遊子的心聲,牽繫多少遊子思鄉之情;又逢九月(陰曆)重陽即將來臨的前夕,筆者除了感念這首撼動人心的千古絕句外,更緬懷作者王維其人其事,於是藉此篇幅,寫下此文。

  王維是中國文學史上照耀千古的詩人,在盛唐詩壇上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齊名,被譽為「詩佛」。除了因王維詩中的佛教意味及宗教傾向;也表達後人對他在於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維,字摩詰,太原祈(今山西祈縣)人,父親時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母親崔氏 真誠學佛,粗衣疏食,對王維思想影響甚大。王維之名字即出自《維摩詰經》。王維自幼聰穎,九歲即能賦詩撰文,且工於書畫,擅長絲竹音律,是個多才多藝的人。他不僅才華出眾,更富正義感,青年時,已名動京師,得到皇族諸王的敬重,寧王、薛王待他如師友般,時常出入寧王(玄宗弟)府第。寧王府中有數十名寵妓,皆姿容美麗,技藝出眾。王府旁有個賣燒餅的,他的妻子,長得纖細潔白,明麗動人。寧王一見,愛不能捨,於是贈送大批財物給她丈夫,將她強取來;雖然對她特別寵愛,但女子終日悶悶不樂。次年,在一次宴會中問她:「還想念那個賣燒餅的嗎?」女子不答;寧王派人召來賣燒餅的。當賣燒餅的丈夫一踏進宴會廳,女子即跑上前去;夫妻相對無言,她只注視著丈夫,淚流滿面。在座賓客,對此無不淒然。此時王維賦成一詩,題名「息夫人」:

  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處王言。

  表現對賣燒餅妻不幸遭遇的同情;宴席上所有賓客都知道王維所指的「息夫人」,是春秋時代息國君主夫人,楚王滅息國後,將她據為己有,但她始終不曾與楚王說一句話。王維藉此歷史故事以警惕、批評寧王。寧王迫於無奈,只好將女子歸還給她的丈夫。此詩表現王維富正義感的情懷。(事見唐.孟綮《本事詩》)

  王維三十多歲喪妻之後,生活態度起了很大的變化,從此終生不娶,「三十年孤居一世,屏絕塵累、淡漠世事」。尤其歷經安祿山之亂,對他來說更是椎心刺骨的生命歷練。當時王維未能追隨護駕,被叛兵所俘,王維服藥瀉肚,假裝嗓啞無法說話。但安祿山一向看重他,派人前去迎接,把他安置於洛陽,拘禁在普施寺,軟硬兼施逼迫他接任侍中。安祿山在「凝碧池」宴請部下,大開慶功宴,王維滿懷悽愴,寫下一首《凝碧詩》: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花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亂事平定後,朝廷以歸附安祿山之名拿他下罪,幸好他寫了這首詩得以表達自己的忠心;加上弟弟(憶山東兄弟中之弟王縉)此時也請求去除自己刑部侍郎的官職,為兄贖罪,在朝廷破例寬恕下,王維不但得以減輕罪名,且貶受(太子中允)的官職。(事見舊唐書王維傳)

  經此次巨變,使他整個生活態度和思想觀念完全改觀。晚年官至尚書右丞(相當於宰相),職務不小。但由於政局連年變化反覆,他早已看出仕途的艱險,便想超脫這個煩擾的塵世,於是晚年長齋,不衣文綵,隱居輞川(今陜西省藍田縣溪南二十浬終南山下)藍田的別墅。他在水中的高地種植竹林、建造花房,和友人裴迪泛舟往來,彈琴賦詩,曾為一文「與山中裴迪秀才書」,文中提到:「……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鯈出水,白鷗矯翼,露溼青皋,麥隴朝雊……是中有深趣矣。」道盡了田園生活的恬淡意趣,悠閒自在。大約四十歲後,他就開始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即使在京城裡,他交往的對象也都是禪僧。「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飽經安史之亂的滄桑,使他更堅定學佛及趨於自然的生活。上元二年七月王維病逝,臨終前因弟王縉在鳳翔,王維急忙找筆寫告別信,足見兄弟情深;他又給平生好友寫了好幾封信,信中敦促、勉勵朋友信奉佛法、修養身心,寫完便棄筆而終。他這種不吝與人分享的精神,正是佛教徒不捨眾生的表現。

  由於身世的遭遇,使王維的詩分為前後期(以天寶年為界):前期詩歌,富進取精神,諷刺貴戚官宦、反映邊塞生活、抒寫遊俠意氣,情調慷慨激昂,充滿浪漫氣息。代表作有《少年行》詩三首:或寫少年遊俠的豪爽意氣,或寫置生死於度外的愛國熱情,或寫勇武過人、視敵人如草芥的英雄氣慨,充滿了蓬勃向上的進取精神;《使至塞上》詩,描述邊塞的蒼茫景色,暗示軍事的勝利,表現出一種激昂的情緒;《老將行》詩則在詮釋老將的愛國精神。

  後期詩歌,因政治上受打擊,加上喪妻、信奉佛教、退隱山林,所以作品多描寫山水田園景物,表達閒情逸致、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法道理。這些詩數量多,藝術成就也高,是最能代表王維藝術的風格:如(漢江臨眺):「江流天外天,山色有無中。」寥寥幾筆卻成功地描寫出江水的流長邈遠,狀寫出襄陽一帶壯麗的山川,氣勢雄渾,藉著蒼茫山色烘托出江勢的空闊,意境高遠,不愧是千古名句。王維善於捕捉大自然中的異常色彩與音響,組成優美的意境,他著名詩作《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用細膩的筆觸,勾畫出月照、泉流、竹喧、蓮動等富有特徵性的事物,給讀者一幅清新秀麗、秋雨後的優美和諧山色圖。縱觀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作物精細、狀寫傳神、形像鮮明、色彩如畫、動靜相生、情景交融、語言凝煉明快、音韻和諧。山水詩在他手中發展到新的高峰,既繼承了陶淵明的渾融完整,又吸取了謝靈運的細緻刻畫,並具有謝眺的秀麗清新,達到詩中有畫的高度藝術境界。

  王維除了善於賦詩外,也擅書畫、音樂。他的書畫受吳道子的影響,以濃淡墨色畫出山水,幾近後世的寫意畫,使當時人為之耳目一新。寥寥數筆,疏疏朗朗,秀麗清淡卻呈現出天機獨到的特色,開我國南宗畫派的先聲。無怪蘇東坡激賞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而王維自己也耐人尋味地說:「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也許這與他退隱後的淡泊心理息息相關,因而不論是賦詩、作畫都擅長寫景,對自然的體悟極其深刻,令人玩味無窮,使讀者悠然神往,如入詩中的境界。這種文字與繪畫的結合始自王維,故明朝書畫家董其昌(註一)稱其畫為「文人畫」。從此中國的繪畫開始與詩、詞、書法結了不解之緣,可見千餘年來,王維創始的「文人畫」一直佔據中國畫史上主要地位。

  王維也是個樂於提拔人才的人,著名畫馬聖手韓幹,幼時家貧,曾在酒鋪裡當小伙計,一天他送酒菜到王維家中,適逢王維出門未歸,等待中,他閒來無聊信手在地上畫畫,一會兒畫個人,一會兒畫匹馬。因畫得入迷,王維回來站在他身邊許久,也未察覺。倒是王維覺得他畫得很不錯,大加讚賞,並鼓勵他認真學畫;之後,王維每年送給他兩萬錢,要韓幹辭去工作,拜當時名畫家曹霸為師,經過十多年刻苦學習,終於成為一代大畫家。(事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

  自然恬淡總要從富貴、繁華中翻滾過後,方能有深切的體悟;以山水、田園著名的自然詩、畫家王維,他的一生正為此做了最貼切的註腳。當我們吟頌「每逢佳節倍思親」時,是否也憶及王維呢?

  註一:

  董其昌:明.書畫家,尤擅書法,代表作《月賦》,繼祝枝山、文徵明後對後世影響極大,康熙酷愛他的書法,一生臨寫董字甚豐,曾遍搜董氏真跡。

  參考資料:

  1. 唐.段成式《酉陽雜阻》。
  2. 唐.孟綮《本事詩》。
  3. 《舊唐書王維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