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墨斗的內在美

台北 黎明


  現代的建築師要設計一棟建築物,只要知道土地實際面積,利用一部電腦就不難繪出建築藍圖,但對一個木工或是親手動工的工人而言,墨斗、魯班尺(文公尺)還有角尺這些有助於規劃、丈量的工具才是最重要的。有些木匠或工匠,甚至將這些工具供奉起來,表達內心的恭敬。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繪直線少不了春秋時魯班發明的「墨斗」。它是木工用以彈線的工具,以一個斗型盒子貯墨汁,線繩由一端穿過墨穴染色,已染色繩線末端有一個小木鉤稱為「班母」,作為固定位置的基準。稱為「班母」的原因是魯班工作使用墨斗時,都是由母親在另一端拉線共同完成彈線工作,為了方便一個人工作,所以製作了小木鉤,後人為紀念魯班的孝行取名為「班母」。直到現在墨斗仍是工地繪製地平直線、立面直線很重要工具之一。大到決定整個建築的範圍、位置,小至室內地板、磁磚鋪設,要維持直線都得靠墨斗才行。

  「慈心有機農業推廣中心」於二○○七年在福智麻園農場,召集大專院校的學生,舉辦了兩次的「木構再生工作營」。營隊中的工作都需要有規劃、尺寸和丈量的工具。不論是在地面鋪設間隔相同的木板,或是豎起直立的牆板,都要用墨斗彈出與地面互相垂直的子午線、相同高度的水平線,使得工作中切、鋸、刨都有所依循,如果缺了墨斗也就失去了基準。

  其實,運用墨斗並沒有太多的技術,擔任木構造指導的蔡榮德老師,和學員互動的過程中常常提醒:「我要教你們的不只是技術而已,還有學習不到的經驗。」這當中要傳授的到底是什麼呢?蔡老師說:「古時候,木工學徒跟著師傅,必須學習打造工具。但是,剛開始師傅都只讓徒弟買便當、打掃做些瑣碎的雜事,往往一兩年都摸不到工具,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調整徒弟的心性。不像現代人習慣投機取巧依賴著器具,工具四處買得到,不需要自己打造。」

  仔細想想,當學生很容易,如果遇上困難不想學習,做老師的也就只有算了;但是當學徒就不一樣了,為了學習一技之長為生,沒有遇困難就停下來的道理。而老師用心地調伏徒弟的心性才教他工夫和經驗,是因為如果沒有將心性調伏,只給予工具和技巧,那麼如果運用著高超的技術,反而做出損人害己的事就不好了。因此,學徒們必須練習細心的聽聞,將老師所傳授的不僅是技術,包含講說的內涵、運用工具的心態等等都老老實實地謹記在心。

  蔡老師與同學們的互動,大部分的時間不在於討論工作怎麼進行,而是藉由事項的說明、工具的運用,談論著人生的方向、生命的目標。透過心靈的交流,同學們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蔡老師的傾囊相授,學員們彼此互助合作,師徒一起展現出群體的力量,不僅在工作營成為師徒,也成為了人生道路上相伴成長的好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