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恩難報

台北 綠堤


  大弟近年來因為職務的關係,常是台灣、大陸兩頭跑,能見面的機會並不多,有一天他打電話給我,有點不解地問:「姊,妳是不是有用我的名義買投影機給廟裡的圖書館?」「沒有哇!」因為他收到收據,但他並沒捐款。最後查清楚是父親以大弟的名義捐贈的,原來平常我們給他的零用錢,他省吃儉用,剩下的錢就捐出來;不僅如此,他也常買一些書捐贈圖書館!

  更難能可貴的是,明明父親自己捐贈卻不居功,改用兒子的名義,一方面是因為用孩子的名字,別人比較不知道是誰捐的,一方面也是想給兒子添福德。在讚歎之餘,我很歡喜地告訴父親:「您下輩子一定很會讀書,然後要什麼有什麼,因為佛法告訴我們,種什麼因得什麼果。」父親對兒女一向都是設想周到,關愛之情無微不至。

  回想五○年代初期,當時物質生活並不是很豐厚,尤其是在鄉下。但是因為父親在農會上班,常會有一些船員拿一些台灣不易得到的舶來品去販售,例如糖果、餅乾、巧克力、牛奶、還有奶油……這些東西在現今是沒什麼稀罕,可是在當年確是得來不易的,父親為了我們的成長,總會不時地帶回這些東西讓我們享用。

  此外,父親每次到台北出差,他會到大書局幫我們挑選一些童話故事,像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以及各類適合小孩觀賞的書冊,所以放學後或假日,家中總會擠滿一些鄰居的小孩,彼此聚精會神地在看書。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家中各種雜誌像「今日世界」、「讀者文摘」以及「拾穗」等從沒斷過,我常想,我們家的孩子之所以喜歡看書,受到父親影響相當大。

  年歲漸長,對於父親的感恩之情可說是與日俱增,尤其看到社會上一些不可思議的亂象以及似是而非的想法,我很安慰的是從小父親給我們的不僅是物質上的飽足,在心靈上的提升他也相當用心。我們從小就從書籍上,不斷地薰習古聖先賢的言教,讓我們知道哪些是善、哪些是惡,也許我們不一定做到,但至少離經叛道之事我們絕對不做。

  我還記得,婚後不久,父親也退休了,有次他來探望我,回家時我遞了一個紅包給他,只見他一臉尷尬地說:「不用!不用!我有。」其實那種場面我也有點尷尬,以前父親一直是扮演「給」的角色,他給得如此自然,我們也「拿」得如此順手;如今卻角色互換,父親在收的當下,其實是很掙扎的,我立刻委婉地告訴父親:「子女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之事,我們從您那兒得到那麼多,現在是我們可以回饋的時候。」為了滿我的願,父親收下了。

  透過捐贈事件,我更感受到父母想子女真的是有如長江水,永無止境,而子女想父母卻沒扁擔長。即便如今兒女已能自立,父親還是會想辦法給我們最好的,把所有的榮耀都歸子女,真的是父恩難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