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的粿
台北 艾竹
每逢年節,阿嬤就開始忙碌──過年蒸年糕、蘿蔔糕、芋頭糕、發糕;清明節做草仔粿、紅龜粿;端午節洗粽葉、包粽子,忙得不亦樂乎。有時中秋節還會搗麻糬,花生、芝麻口味不一。這些一年才出現一次的加工米食,既可當正餐,也可當點心。 年節象徵團圓,尤其是冬至搓湯圓時,一家老少圍著竹篩搓搓揉揉,小孩子總是比較誰搓得圓、搓得多?討論什麼口味比較好吃?說說鬧鬧中,有著濃濃過節氣氛,充滿了歡樂。 隨著工商業發達,現在這些東西不但一年四季都吃得到,而且可以選擇的項目愈來愈豐富,但吃起來似乎沒有幼年時那麼美味,珍貴感漸漸消失。 僑居海外的表哥表妹,特別懷念阿嬤的味道,每次回來探親,總是向阿嬤撒嬌:要吃蘿蔔糕、草仔粿……想重溫阿嬤暖暖的愛。阿嬤疼孫,只要兒孫愛吃,她再怎麼辛苦,花再多時間,也樂在其中。除了讓他們吃個夠,還多做一些讓他們帶到僑居地。有一次,表弟還要求阿嬤教他蒸蘿蔔糕、包粽子,甚至帶了好多材料回去,打算做給外國友人吃,嘗嘗台灣的古早味。 最近聽到兩位母字輩的親友,不約而同地說要跟老人家學做粿,希望將這些傳統手藝傳承下來。想到老一輩的人逐漸凋零,阿嬤也已經八十多歲了,體力大不如前,聽她們這麼說,我也應該要把握機會跟阿嬤學做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