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做對的事情──東豐有機米產銷班曾國旗

台北 文湖


  「既然決定返鄉耕種,就不要後悔,勇往直前。」曾國旗從有機米的栽培中,不僅學到有機農業知識,還發現有益身體健康、友善大地的耕種方式,他堅信:「做對的事,總會有人來支持和幫忙。」他不僅扮演生產者角色,還要承擔班員的產量,更在故里埋下愛鄉的種子。

  經營「東豐有機米產銷班」及「花東有機肥生產合作社」的曾國旗,目前正透過花蓮玉里鎮樂合國小合作「有機耕作體驗」教學,藉由單純的小朋友推廣有機栽培,逐步落實以有機理念改造農村的夢想。他希望孩子們從小就能薰習有機概念,使得有機耕作不再弱勢,同時將農村文化傳承到下一代。

  老農排拒 勸說近三年

  曾國旗是促成「學生有機耕作體驗」的重要推手。他說:「小時候碰到農藥、化肥,皮膚就會過敏;且當時的環境很好,可是現在的水溝,魚都找不到了。」一心嚮往兒時農村自然生態的曾國旗,望著田間農藥、化肥的出現,憂心倘若再不挽救,未來子孫將無法看到家鄉生氣蓬勃的田園美景。於是,他開始推動讓學生從體驗有機耕作中,認識自己的故鄉環境,同時打破長期以來,家長因為施用農藥,不讓孩子靠近農地的心態。

  早期,大多農民不認同有機栽培,盼力挽頹勢的曾國旗思索著:「身為一個有機農業生產者,當自身獲得有機耕種的好處,也要更多的班員加入才能維持基本生產。」所以希望擴大層面,讓更多農友一起參與有機耕種。自我要求甚高的他說:「如果我是個半吊子,對有機農業半信半疑的話,就很難邀約或說服其他農民加入。」縱然東豐米於二○○二年通過有機驗證,但面積卻是不增反減,因為轉作初期,有的農民面臨產量不足,或是擔心貸款壓力,或是遷就情面等種種問題,裹足不前。

  與農民溝通的過程中,曾國旗遭遇許多挫折。例如,有位農民其中一塊田區鄰近有機田,以噴農藥方式耕種,如此一來,東豐有機田區遭鄰田污染的風險自然提高。這位農民不願改變耕作方式,曾國旗勸說將近三年,終於以高於休耕的價格才租得這片土地。他感慨地說:「為什麼說服農民有機栽培,會這麼辛苦呢?」原來是根深柢固的價值觀作祟,甚至有的老農還倚老賣老地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怎輪得到你來教我耕種方式。」有的則擔心有機耕種,會沒有體力除草及防治病蟲害;有的嘲笑有機農業是不可行的方法……曾國旗點出老農排拒有機耕種的種種心態。

  學童單純 輕鬆培理念

  既然說服老農如此困難,他心想:「我教孩子有機耕種,輕鬆地就可以種出來,為什麼你們不做?」於是與樂和國小校長談起,採鄉土教學概念,讓小學生參與有機耕作體驗活動,透過實際操作,影響家長或周遭長輩,來恢復家鄉原先美好的生態環境。校長欣然同意。

  如果小朋友了解有機栽培的意義,未來才有更多年輕人留在家鄉。曾國旗說:「哪怕現在是小學生,但在他成長過程中,留下了有機耕種過程的記憶。即使他不會真正的操作,只要對有機農業有概念就好了。」現今,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什麼是有機米,更遑論知道有機米對環境及大地的好處。因此,往下札根才是良策。

  既然勸說農友不易,曾國旗想何不邀請當地非有機栽培的農友擔任講師,讓他們教導孩子農作?雖然他們沒有全程參與有機,但起碼跨入了一步,就有希望。所以,他特意承租他想要遊說有機耕種的人選的土地,做為教學用地,並請地主權充講師,讓地主成為有機栽種的示範者。

  小學生家人務農居多,但不一定從事有機耕作,所以曾國旗邀請家長們一起參與「有機耕作體驗」,讓家長了解:「有機耕種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而且有專業支援,大可放心。」

  喜豐收 念親恩敬天地

  從孩子們彎腰插秧開始,到收割稻穀變成白米,曾國旗發現:「不只看到有機米的希望,同時也開展新的契機。」在進行耕作體驗時,他邀請農村的社區媽媽們來協助、指導孩子,雖然她們對有機米的栽種並不專業,但是親子互動後逐漸了解,其實農耕並不困難。大約三十位高年級的小朋友透由學習就能耕種了,何況是有實際耕種水稻經驗的農民。「做對的事」逐漸發生效應:社區媽媽協助孩子們耕作後,也受其影響租了一些土地做有機。

  當小農夫吃到自己種的米時,滿足感動盈滿心間。孩子們漸漸體會父母耕種養育的劬勞,感恩之心油然而生;了解稻米的生產過程,發覺一飯一粥來之不易,當飲水思源念恩德;了解生長的土地,學習尊敬土地、珍惜自然,對土地投以恭敬的回禮;認識有機水稻田,不僅可以大面積蓄水,有效降低洪峰流量,還可減少地球暖化,降低對地球的傷害……

  走過辛苦的「稻」路,曾國旗從苦中體會到甘甜的滋味。他回想當初返鄉務農時,並沒有懷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只覺得在做一個謀生的工作。但是工作要順利進行,也是要有一顆「做好事情的好勝心」,才能達到有機農產品的標準,甚至提高有機米的品質。堅持做出好品質的信念,終於得到消費者的認同,成為鼓舞持續耕種的動力。

  「做一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做好一件事,不如做對一件事。」曾國旗一直認為自己會留下來,是因為自己在做對的事情,「因為有機栽培就是在農業中做最對的一件事」。他不只做一件對的事情而已,還推動小學生「有機耕作體驗」,在純樸的東豐,看到孩子們對父母與大地的感恩,他正用自己的生命,去影響更多年輕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