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糧粗食,七代吃不盡

桃二班 姚妙華

東漢時代的伏湛,字惠公,是瑯琊東武縣人(今山東省)。他的九世祖伏勝,就是西漢時代傳授今文尚書的名家。伏湛的父親伏理也是當代名儒,因此他幼承家學,生性孝順,友愛兄弟,待人接物深具慈悲心。

西漢末期天下大亂,伏湛以經學教授學生,深獲名望,王莽曾啟用他為官;後來更始皇帝劉玄也派他做平原太守(今山東縣之南)。當時因征討王莽的兵戰到處都有,局勢極度動盪不安。伏湛雖處亂世卻仍悠游自在,以教授經學為樂。有一天他感慨地對妻子說:「古代聖賢曾說穀物若收成不好,連國君都得減餐,表示與民同憂。然而現在,眼看有多少人因戰亂喪失田園家產,流離失所不得溫飽。我這做太守的怎能獨自安享這豐盛的飲食呢?」於是全家從此改吃粗糙的米糧,把薪水拿出來救濟鄉里的饑民,因此來投靠他的人,竟有一百多家,功德無量。

光武帝即位後,知道伏湛是有名的儒者和舊臣,且深受人民愛戴,於是徵召他為尚書,負責恢復已荒廢的典章制度。光武帝以伏湛才能適任宰相,建武三年就命他代鄧禹為大司徒,封陽都侯建武六年徙封不其(ㄐㄧ)侯,領有三千六百戶食邑。建武十三年,伏湛病逝,他的兒子伏翁繼承爵位;後世子孫嗣爵不斷,直至曹操皇后,誅氏後,封地才被撤除。家自伏生後,世傳經學,清靜自守與世無爭,東州地區的百姓稱他們為「伏不鬥」。(取材自《後漢書》卷二十六《伏湛列傳》)

伏生算起,其家族世代以經義為業,聲譽歷經兩漢四百年而不墜,在歷史上除孔子一家累世經學六百餘年外,很難再找出其他家足以與之抗衡的了。

伏湛位居太守,因體恤亂世多飢民,不忍獨飽,乃邀妻子共食粗糲,悉分俸祿以賑鄉里,以致來食者百餘家,活人無數。《優婆塞戒經》曰:「樂施之人,獲得五世。一者終不遠離一切聖人,二者一切眾生樂見樂聞,三者入大眾時不生怖畏,四者得好名稱,五者莊嚴菩提」。氏以經學傳家,清靜無競,贏得兩漢的推崇與景仰,伏湛的慈悲與樂施亦值得稱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