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贊(十)

老師開示 編輯室整理


緣起道因相
見尊說無比
由此證餘語
是量起決定

  此偈的意思是說,本師釋迦牟尼佛透過種種理由─因,來抉擇宣說緣起性空之法,由此不僅能夠證明宣說一切法都是無自性,也能夠證明二萬頌、十萬頌、八千頌等是具量的佛語,而且也可以證明其他無數的論,是具量的佛語。

  為什麼能夠證明是不欺誑的具量佛語呢?都是靠緣起性空的這些理則,透過種種的理由來安立緣起性空後,自然可以解除對佛語沒辦法生起的不欺誑具量之心,而現起這一切佛語都是不欺誑的具量佛。

  譬如佛陀對印度的一個國王說:「父母親該殺,一切國界大臣都應該毀滅,如果能夠這樣,那你就可以得到解脫。」以辭面來講,佛陀講了這樣一句話,豈不是騙了這個國王嗎?不是!此語是不欺誑的,不是因為父母親該殺而講這句話,也不是為了騙這個國王而講此語,佛陀是有特殊的目的而講出此語,也是為了利益國王而講的。

  透過抉擇緣起性空,可以證成這一句佛語,是不欺誑的具量佛語,也因此進一步證明,一切佛語都是不欺誑具量的,並可以證明佛所說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利他,針對說法的對象因機逗教,並非為了傷害他人而說的。

  《四百論》裡有這樣一個偈頌,如果當你對某一些佛語有疑心說:「此佛經為什麼要這樣講呢?」「怎麼會有這樣的佛經出現呢?」一有這樣的疑心生起時,若能更進一步對緣起性空了解的話,便可以解除這種疑心,而對這些佛語生起「是不欺誑具量的佛語」的決定勝解。為什麼呢?因為緣起性空,必須要配合無邊的、很深的理由來證明,也必須要透過種種理由來安立。同樣的,也可以透過緣起性空,證明佛陀是具有一切智者。

不欺不誑具量之佛語
 阿羅漢及諸神通不能比

  證明佛陀是一切智者,更進一步可以證明他所說的一切都是不欺誑的。譬如佛陀說布施可以得到如此安樂,同樣的持戒將可以得到增上生。這些佛語我們一般都沒辦法靠自己的理由、理智去辨別是否為不欺誑之語。必須要透過佛陀是具有一切智,佛陀所說的一定是不欺誑的,透過這種信心來決定這句佛語也是不欺誑之語;對這種要生起決定之勝解,必須要透過對佛陀的信心來證明,無法靠理由或理智來證明。

  又譬如說,某一個人跟你講:「你將要在八十歲的時候死去。」我們透過很多理由,根本沒辦法證明自己將會在八十歲死去,也沒辦法透過理由證明不會在此時死去。但是要靠什麼來證明他說的是不是正確呢?你可以去觀察說此話的人,是不是一個經常能夠講得很準確並具有神通的人?他跟哪些人講過?然後證明他說的是正確的。了解很多之後,就會對此人生起一種信心,透過這信心,你也許會說:「噢!我可能會在那個時候死去!」

  但是如果你去了解之後,知道此人對某些人講一些神通的確講對了,但對有些人講出同樣類似的話卻沒有講對,出現這樣差錯的話,你就會說:「他跟我講這句話不一定會這樣,因為他錯很多次嘛!」以神通來講,一般透過神通可以講得很準的人,也會在有些情況之下不準。所以你不應以他有神通為理由,證明他所講的完全是對的。

  舉例說明,佛陀在世的時候,阿難陀講過兩次神通都出錯。第一次阿難陀去某地,那個地方剛好快要到播種的季節,大眾看到阿難陀過來,就問他:「什麼時候會下雨?我們在什麼時候播種比較適合?」阿難陀透過他的神通觀察,看到某日就要下雨,他確定的說:「你們在某日可以播種,播種之後一定會下雨。」民眾也因為阿難陀是透過神通來告訴他們的,所以非常相信他的話,便按照那個時間來播種。

  但是阿難陀說會下雨的那天根本沒下一滴雨,反而是那些播種下去的幼苗,都變得快要枯乾。如果農田都枯乾的話,農夫就要吃大虧,所以他們很生氣,也因而遷怒其他比丘,僧團來化緣時,他們就不給食物。他們揚言:「這些隨從佛陀的弟子說謊,騙了我們,所以不讓比丘來這個村子化緣。」比丘們覺得很奇怪,但是民眾們都說:「佛陀最上首的弟子都會騙我們,那麼其他的比丘也會說謊話來騙我們,所以不給他們食物。」比丘們回來之後,就把這件事情跟佛陀稟報,並問到底是怎麼回事?

  佛陀因此宣說雨要下到地上有五種違緣。一種違緣就是剛開始從上空下降的時候,到某一個空間會被風吹走,雨便落到另一個地方去。另一種違緣是,當雨快要降到這地方的時候,此地的龍族,或此地的山神、土地神,透過他們的威力,不讓這些雨落到此地。又有一種違緣就是,當雨快要落到地面的時候,因為地面太熱的關係,雨在空中蒸發不會落下來。諸如此等違緣,阿難陀雖透過神通看到雨會下降到此地,但是因為地面太熱的關係,雨水在空中便蒸發,沒落到地面。

  又有一次,阿難陀遇到兩個國家正在打仗,他到某個國家的時候,那個國家的士兵們就問他:「我們國家會不會打勝戰?」阿難陀透過他的神通,看到那個國家會戰勝,就告訴那些士兵說:「你們一定會打贏,沒關係不需要害怕,也不需要逃走。」阿難陀看到的是他們戰勝的一次,但是最後又是因緣的變化敵國士兵攻進來之後,把這些士兵殺的殺、抓的抓,敗得很慘,所以又有很多人誹謗阿難陀。

無明造作國王誠懺悔
 本師開解了悟緣起法

  那爛陀寺也有類似這樣的事出現。那爛陀寺被回教摧滅之前就有很多戰爭,一次大戰發生之前,那爛陀寺裡也有很多阿羅漢,透過神通去觀察,看到那爛陀寺不會有什麼事,大戰結果出家眾都會勝,但是沒想到因為業的關係,即使神通也看不到──回教徒衝進來之後,殺死了那爛陀裡面很多僧眾,最後連阿羅漢都被殺死。

  自以為有神通的人,幸運的時候,可能會講準幾個,但是不準的時候比較多,就連得到初果的阿難陀所講的神通都有錯誤的時候,何況是凡夫。目犍連也是得到阿羅漢的比丘,但是業感來的時候,連他也無法現起神通了。

  本師釋迦牟尼佛因為有一切智之故,無論宣說什麼都是完全無誤,不會有錯失的時候。聽聞本師釋迦牟尼佛宣說父母該殺的這個聽聞者,是印度的一個國王,此國王造了五無間罪,因為他之前執的是無前後世的見解,所以就造了無間罪,最後也把自己的父王給殺了。當他父王死後,從空中現出讓他看到,國王非常害怕,便來佛陀座前懺罪,那時候他有很強的追悔之心,如果佛陀直接跟他講:「你造了這些惡業,你是非常壞的。」他可能會當場心碎死去。所以當他來懺罪的時候,佛陀慈愍的告訴他:「父母該殺,一切大臣、國界都該滅。」

  因為佛陀這樣的跟他講,國王便能夠心平氣和下來。回去之後,國王再進一步思惟這個內涵,因為其他經論都說殺父母就是造了最大的惡業─無間罪,但是「佛陀為什麼會告訴我說父母該殺呢?不可能,佛陀一定有他的用意在!」所以國王一直在思惟,更進一步抉擇「佛陀為什麼要這樣跟我講呢?究竟的密意是什麼呢?」雖然他此生遇到了惡的知識而造下這些惡,但是國王前世因為集聚很多的資糧,所以當他進一步去思惟的時候,了解到佛陀所謂的「父母」是指十二緣起支當中第一支無明跟第二行支,並不是指真正的父母。接下來講到「父母該殺,國王大臣也該殺。」所謂的國王就是指心識,所謂的大臣,他體會到是在指第八支和第九支─愛、取二支,他更體會到佛陀指的國界是在指十一支「生」,佛講到「國界跟在這國界裡面的所有眷屬都該滅。」他體會到所謂的眷屬,都是在指十二緣起的其他支分,他完全體會到佛陀開示給他的,原來就是教他十二緣起之法!

見如義善說
有隨尊學者
衰損皆遠離
滅眾過根故

  佛陀如實的抉擇宣說了緣起性空之法,而隨佛的宣說去修學的話,一切的衰損可以從根斷除。衰損就是指我們現有的各種各樣的不順,以及現在受的痛苦,就稱為衰損。這一切的不順、痛苦,可以透過修持佛陀所宣說的緣起性空之法,而從根斷除。

由背尊聖教
雖久依疲苦
後後過如呼
我見堅固故

  此句講述說,如果違背佛陀的聖教,而去修學其他教法,即使完全不管生命,也不顧身體,一直去苦行、修持,也不會斷除輪迴之根。不僅如此,一切的過患、苦難,就好像是自己呼喚他們過來一樣,會源源不斷現起,而讓自己去受。為什麼呢?因為違背佛的教法而去修學,就好像一直去招集更多痛苦之根─常斷這些執著。怎麼會這樣呢?因為堅固的我見,就是一切衰損的根源。有這根源存在,衰損痛苦就會源源不斷的現起。

背棄聖教苦修不能成
 執持我見墮落大險坑

  一位印度的大成就者,著寫的一本禮贊文裡說:「背棄佛陀的教法而去修持,即使得到了世間最殊勝的果位,色界、無色界,非想非非想的果位,也無法脫離輪迴的痛苦,當這些福報都受盡之後又要輪迴。」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背棄佛陀的聖教,而去修學其他的教法,他們所安立的解脫,有些會把第一禪天安立為解脫之位,當你辛辛苦苦的得到這個果位的時候,了解到第一禪天當中也有很多苦,也沒有完全斷盡一切過患的時候,就進一步又會追求第二禪天的果位。第二禪天也同樣沒有完全斷盡一切的過患,然後進一步去追求第三禪天、第四禪天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的果位。到最後了解自己沒有完全斷盡一切的過患,還需要再去輪迴的時候,那會對自己之前所信的教法,生起厭煩之心,會覺得這些都是完全錯誤的引導方法。因為對它生起厭煩之心,又造了惡業之後,會墮惡趣一直輪迴,永無解脫之時。

  如果能如實地按照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聖教去行持,即使沒有得到禪天的正等智,也沒有得到無色界的正等智或神通,因為能如實的按照導師的聖教,隨聖教去修持,就可以把一切惑的根源「我執」斷除,而得到解脫。

希有諸智者
善達此二別
爾時于聖尊
豈不從髓敬

  了解這兩個修持方法有如此大的差別之後,從心底生起對佛陀無比的尊敬之心。如果隨從佛所宣說的緣起聖教而去思惟辨別的話,可以對一切的取捨都能如實無誤。因為有這樣的殊勝,所以從心髓處對佛生起崇敬之心。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沒有如實了知緣起性空之法,也無法完全無誤的了知,依止哪些法會有輪迴出現?又靠那些法能得到解脫?都必須要靠佛所宣說的緣起性空之殊勝法,而辨別這一切。透過通達緣起性空而有這些殊勝的功德,所以我從心髓當中,對佛陀生起崇敬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