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贊(十一)

老師開示
編輯室整理


縱於一分義
得少許決定
尚與彼勝樂
況尊眾多說


  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說,本師釋迦牟尼佛您所宣說的無邊佛說,即使是其中的一句,如果能夠徹底了解它的內涵,也可以引起內心無比的勝樂。

  了解一句就可以引起殊勝的快樂,那就更不需要談對《般若》十萬頌、二萬頌或八千頌這些如實的去聽聞、去思惟,然後對此能夠有所了解,它所引起的勝樂了!就連同「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透過這樣一個偈頌,若能如實了解它的意思,也可以從內心生起無比的快樂。

一句一偈勝妙法甘露
能生無比利樂莊嚴果

  西藏很多人只是直接唸誦般若這些的詞面而已,很少人深入去思惟它的內涵,即使一輩子一直在唸誦,也不會生起什麼勝樂,因為他根本沒去思惟偈頌真正的內涵。但是舍利弗,當他聽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個偈頌,了解此意之後,就對佛陀生起了無比的信心。聽了此偈頌,然後去思惟意思之後,就自己證得初果。回去又向目犍連再宣說三遍之後,同樣的,目犍連也證了初果。怎麼會有這樣的功德呢?因為此偈頌,它不共的宣說出緣起性空深奧之法。在這之前,舍利佛跟目犍連,在印度已經非常有名,而且無與倫比。他倆每人都有五百弟子。當時所有的外道,印度教所宣說的密意,舍利弗及目犍連了解之後,也無法滿足他們的真正心願,所以一直在追求更殊勝的法。

  他們兩個在成為非常好的朋友之後,彼此都答應如果哪個人得到比現有的法更殊勝的法語甘露,都要傳給另外一個。

  某一天,舍利弗從印度的一個城市走過的時候,剛好遇上佛的弟子馬勝比丘,也在這個城市裡化緣,佛陀授記這個大弟子,是行持最殊勝者。舍利弗當時也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修持者,覺得這人的衣著與他人不一樣,一看到就能夠讓他生起嚮往之心。所以他覺得從這人身上可能有新的東西可以學,然後他悄悄跟隨著這個佛的弟子,透過悄悄的觀察,舍利弗對此人信心變得越來越強。生起強烈信心之後,舍利弗就接近他,直接去問:「你的導師是誰?你修的法是什麼?」這位佛的弟子就告訴他:「我的導師就是喀當巴修持者。」喀當巴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另外一個名字。喀當巴修持者就是當時的梵行者,他的名字早已遍揚整個印度。「這位喀當巴已經證了正等正覺佛陀的果位,我是隨從他的比丘──馬勝比丘(梵音是阿索士)。」透過他的解釋,舍利佛當場就請他宣說一個導師喀當巴的法給他聽。馬勝比丘答應他的要求,帶他到一個偏僻的地方,自己搭了一個座,把坐具墊在上面,而後坐下來,然後要求舍利弗向他禮拜三下。舍利弗三拜後坐下來,馬勝比丘宣說的就是這個偈頌──「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聽聞此偈頌,舍利弗當場就如實了知四諦的取捨,現證了初果──預流果,然後就去找目犍連。

舍利弗與目犍連
勇悍求法突破諸魔障

  因為舍利弗已經證得了初果,所以身體的莊嚴相已經有很大的變化。目犍連一看到他就問:「你已經有很大的變化,是不是得到新的法的甘露呢?」舍利弗把他遇喀當巴的弟子馬勝比丘,以及聽聞到佛法的這段經歷都清楚地敘述。目犍連聽到之後,也請舍利弗傳此法給他,他答應之後,也像馬勝比丘一樣,搭一個法座,自己坐在上面,然後要求目犍連向他禮拜三下,然後也如實的把這個偈頌,宣說給目犍連聽。宣說第一遍,目犍連沒有了知此偈頌的內涵,便再宣說第二遍,目犍連了解的程度比之前提升很多,宣說第三次的時候,他就如實的了知了,而後直接修持這偈頌的深密意,也得到了預流果位。

  當他們兩個證得了初果之後,商量要一起去喀當巴修持者座下當他的比丘。做了這個決定之後,各自召集座下五百位弟子,把這件事告訴自己的弟子:「如果願意跟著去的人,可以跟隨;如果不願意,可以繼續留下來修持自己想修的這些法。」所有弟子同聲祈求:「兩位上師不管到何處,請求也帶我們一起去。」上師和弟子都做了這個決定之後,就向著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住之地而來。

  因為他們是當時印度教,以及遍入天等外道中最有名的兩位論師,所以在途中,遍入天,還有第四天,對他們做了很多障礙。他們在半路上突然遇到高聳雲霄般的高山,這是魔來示現障礙他們的。儘管有這樣的障礙出現,但他們對本師釋迦牟尼佛生起無比的信心,不顧慮一切障礙直接走過去。因為這個障礙是化現出來的高山而已,所以當他信心很強大的時候,障礙自然會消失。之後他們又遇到無邊寬廣的大河,一行人也毫不顧慮,直接跳入河中。當他們有這股強大信心直接跳入水中的時候,大河又不見了。走一段時間後,又遇到很深的峽谷,他們生起強大的信心,閉上眼睛跳下去。不管魔等怎麼樣的障礙,都不能阻止住他們。

  他們靠著強大信心,親近了本師釋迦牟尼佛,皈依了佛陀之後,在佛陀的座下,證阿羅漢果位。佛陀授記舍利弗是智慧最殊勝者,目犍連是神通最殊勝者。因為這樣,他們成為佛陀座下最殊勝的弟子。所以一般塑佛陀之像時,都會塑這兩位尊者的像為佛的左右脅侍。所以如果按照佛陀所宣說的一個偈頌,如實思惟修持的話,也可以得到初果、阿羅漢等果位。

多門闡釋甚深因緣法
滅除分別無我無自性

  之前提到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個偈頌,若以四諦來做粗分的解釋,「諸法因緣生」是指諸苦法,苦諦都是從因緣集諦而生起;「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是指我佛大沙門,恆常作如是宣說,苦諦就是從因緣集諦而生起的。目犍跟舍利弗之前都是外道的論師,所以他們安立的是「常一自主」之我;此時,他們聽到這個偈頌,聽到大沙門佛陀,常常宣說的是這一切的苦諦、我等之法,都是從它的因緣──集諦而生,聽到此法的時候,他們非常驚訝,因為完全與自己安立的相違。如果能夠滅除業跟煩惱這個集諦的話,就可以得到滅諦,也是我佛大沙門恆常宣說之法。

  再進一步以不共的去解釋,「諸法因緣生」就是諸法從分別之因而生起。一切法都是從分別的因緣而生起,佛陀大沙門恆常如是宣說。如果能夠滅除這一切的分別,就可以得到滅諦。這一偈頌也明確宣說:一切法是為分別安立而有,為名言安立而有。如果能夠徹底完整了解這些密意的話,即使沒有聽聞無邊的教授,也可以得到所追求的果位。

  現在很多人都是學某一部經或論之後,對此部經論最殊勝的密意卻沒有完整的了解,就又去學另外一部經論,最後雖然學了很多很多部的經論,對自己也沒有什麼作用。

然幸將近終
命相續未沒
於尊略生信
想此亦善根

  比起佛陀您擁有的功德,我所擁有的功德,就如九牛一毛那般渺小。現在,當我接近臨終的時候,能夠透過緣起性空之法,而對您無邊的功德生起信心,也是非常有緣,百千萬劫難遭遇。

  《緣起贊》是宗大師晚年時著寫的,宗大師平生寫了很多讚揚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讚文,但是最深奧的也比不上《緣起贊》。

稱揚世尊殊勝妙功德
緣起贊為此中第一尊

  之前印度很多論師,例如聖天、月稱論師等,他們也著寫很多對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讚揚文,但是沒有一個讚揚文可以比得上這個《緣起贊》。透過緣起深奧法來讚揚本師的功德,沒有一個可以比得上。宗大師為了能夠通達深奧的緣起性空法,而去淨罪集資,最後才通達了這最深奧的見解。當對緣起性空通達的時候,他把自己內心的體會,所了解的寫下這讚揚文,透過緣起深奧法來讚揚佛的功德,也以自己修持的最殊勝的修持供養。很多的先輩便一直強調,如果常常念誦《緣起贊》,可以集聚很多資糧。

說中緣起說
慧中緣起智
二如世勝王
尊者知非餘

  「說中緣起說」,藏文詞面解釋是「讚」,讚揚當中,以緣起讚揚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最殊勝的讚揚。智慧,一般世間所謂的智慧有很多種,這一切的智慧當中,最殊勝、最無上的就是通達緣起的智慧。「說中緣起說」透過緣起讚揚,是最殊勝的讚揚。同樣智慧當中,通達緣起的智慧就是最殊勝的智慧。此二法在這個世間,好像勝王本師釋迦牟尼佛再來一樣,現在來講,佛陀,勝王本師釋迦牟佛,他已經示現涅槃,但是他所說的這些深奧之法都存在,眾生如能依靠佛陀所宣說的緣起深奧之法,如實的了知取捨的話,不管佛陀在世,或者佛陀示現涅槃,都可以證得所追求的解脫果位。

  但是如果對緣起之法,沒有徹底完整的了知通達,即使遇到佛出世,或者常跟隨在佛陀身邊,也無法證得初果或者是阿羅漢果位。如果沒有了知緣起深奧之法,雖然不分晝夜的恆常在念誦般若經,或者是恆常念誦所有的佛說,也不會得到初果,同樣的,也不會得到阿羅漢果位。在經典裡面,佛陀親自授記,宣說通達緣起性空的智慧就是佛陀的代表。

  以小乘來講,別解脫戒,就是導師,也是教法,所以如果有一個完整的修持別解脫戒者,那就可以證明有教法,有導師在。也因為是這樣,所以隨從佛陀的這些佛弟子們,他們怎麼去作取捨,完全觀待於別解脫之經,律儀就是導師,律儀也就是教法。以大乘不共來安立,那就是通達緣起性空之奧妙法的智慧,跟宣說緣起深奧法的這些經論,就是導師,也就是教法。

  如果是大乘種姓者,那他要如何取捨?如何修持?完全要靠般若經裡面講解,要求我們去作取捨,就要以此來作如實的取捨修持。大乘種姓者,最主要要修持的就是緣起性空之法,完全要靠緣起性空之法作如實的取捨。

  但是現在的修持者,把般若經當做是用來禮拜的、或者是把它當做是供在經樓、或者放在圖書館裡面的文書,修持時,捨棄般若經的教誡,反而去依靠一些很平凡的書,這不是很顛倒嗎?

  這一切扼要,只有尊者釋迦牟尼佛,你能善巧了知而已。除了您以外,其他沒有人能夠了知此扼要,這就是最後一句「尊者知非餘」的解釋。

盡尊所垂教
依緣起性轉
彼為涅槃故
尊無不趣寂

  也因為是這樣,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這一切教法,一定是依靠緣起而傳,或者是直接宣說緣起,或者是間接的宣說抉擇了緣起之法。佛陀所宣說的教法所依都可以證明是緣起,也完全以緣起性空為基礎,宣說這一切的教法。佛陀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最終也是為了這個目的。

萬千法門皆為斷煩惱
勝解性空趨向涅槃因

  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這裡指的法門,其數量是多少?有人安立,以印度古時候的大象王所能背負的經函數為一法門,也就是用墨水寫出來的經書,大象王能夠背起的這些經書,才能稱為一法門。這是以數量來講,就是他們取決一法門的數目。這樣的數目對我們而言,根本無法去相信,因為這個象王「沙拉若丁」,是第四天王的坐騎,所以長得非常巨大。這麼巨大的象王,牠能夠背負多少用墨水寫出的經函呢?可能是無數,因為牠太巨大,力量太大,所以有人安立牠能拖的這經函數才稱為一法門。但是我們正確安立的是,如果能夠完整的對治八萬四千煩惱當中的某一煩惱,那就是一法門。現在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最終還是以緣起性空為基礎來宣說。總之,佛陀所宣說的這一切教法,沒有一法不是為了證得寂靜涅槃而宣說。

  「彼為涅槃故,尊無不趣寂」,你所宣說的這一切教法,沒有一法不是為了證得寂靜涅槃而宣說的。在《中論》裡面,也有同樣的意思,就是這一切的分支,都是為了得到最究竟的智慧而宣說的。寂天菩薩的《入行論》提及,之前一切分支都是為了智慧而宣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前五個波羅密,完全是為了智慧波羅密而抉擇宣說的。如果以《入行論》來講,「智慧品」之前的九品都可以成為是智慧品的方便。寂天菩薩說,佛陀所宣說的這一切教法,完全是為了最究竟的智慧──智慧波羅密,都是為了直接去修持智慧波羅密的方便,或者是間接的成為修持智慧波羅密的方便。同樣我在此處所抉擇的其他九品,完全也是為了智慧品裡面所抉擇的這個智慧而抉擇的。

美哉尊聖教
隨至誰耳邊
彼皆趣寂故
尊教誰不持

  這個偈頌是說,佛陀所宣說的緣起性空之法,如果誰聽聞此法之後,能有一點輕微的體會,無不成為趣向寂靜涅槃的因。除了緣起性空之法以外,其他不管聽聞多少法,了解了多少法,這一切並不可能直接成為趣向寂靜涅槃的因。「尊教誰不持」,因為有這些原因,所以誰不願意對您的深奧教法生起信心?誰會不願意去行持您垂教的這些修持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