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形式走向內涵

慧 純

  佛法的實踐要由表面的形式往下紮根到最深的內涵;我們要誠實面對自己,一一檢證,切莫輕忽放過。 

  常接觸一些學生,數學成績頗差,郤發現這些學生其實花了許多的時間去補習,而所得的成效可說十分有限。回想起自己唸書的時代,那時並不流行補習,數學題目都是自己找參考書老實解題,有時碰到難題,甚至不惜花費一兩個晚上的思索,但等到豁然開朗時,那種喜悅真是深刻而充實的,在這樣的學習下,打下的數學基礎是紮實有力的。 

  在學佛的歷程上,也發現了其中異曲同工之妙。現代人學佛,傳播媒體的方便迅捷,書籍取得的輕易,和古代比較,真不可同日而語,但成就郤不見得更多,即是聞的多,思的少,其中的差距太大了。這和學生只去補習,而不親自思惟解題是一樣收效不大的。 

  修行是心地上下工夫,思惟得愈透徹,理念愈明晰,內化得也愈深刻。在《廣論》(註)中提到「假設已染,莫不思慮而便棄捨。」這其中的「棄捨」可分二方面來談。一是對惡的舊習不去對治,便任其墮落。一是見到惡習,未經思慮的過程,而在表面上、形式上的糾正,便認為已懂了,已對治了。這兩方面都算是「放逸」。蓋放逸者,「放任之」而「求安逸」也。不去對治和表面的對治都是很簡單的,但德性的蛻化往往並非如此廉價。不去對治還知道自己的差勁,還有挽救的可能;表面的對治是連根都爛在土裡了,還想發出新芽,是自欺欺人,為害自己莫過於此。 

  佛典中有一公案,醫缽龍王夙世在祇陀林中修行時,樹枝披垂觸頭,頗為不便,然佛戒中有「林中修行不得折枝」一項,心中便起了「佛制此戒沒道理」一念,就因這不信任的念頭,死後便墮旁生。醫缽龍王在生起不信任念頭之後,雖不知他終究有無折枝,若有折枝,而他的觀照力如果強而細膩,必可發現因「自私」的理由,傷害枝幹,心中所起的變化波動。若無折枝,便輕忽過去或乃至只在形式上、表面上作對治,但這煩惱郤一直埋伏到死後,才讓他得到惡果。沒有經思慮,徹底地解決,付出的代價多大啊!
 
  再舉一事例來談。團體中常聽同修「隨喜」聲不斷,隨喜是頗高的修養,它可以去除嫉妒、猜疑、瞋恨的情緒,泯除強烈的我見。 

  通常隨喜他人的情況有許多。例,對方所為非你所能及的,此時心中生起對其才德智慧的讚歎、佩服。又例,對方因緣條件較你好,是你境況所不許的,這時對其福德因緣生起羨慕、分享之情,亦為隨喜。以上二者必是「有諸中形於外」心口合一的,才能真正消除我慢。 

  另一種情況,是對心力較弱的對象。雖其所作為自身亦做到,仍予對方隨喜,此乃予樂的慈心意樂,亦值得肯定。 

  除此三種發心外,若心中無所感,衝口即出的隨喜,便要仔細觀察是否只是口頭之禪。 

  「誠實面對自己」很重要,所有佛法的實踐,表面的、形式的接收,其實都還可以往下紮根到最深的層面,我們不妨一一檢證,細細思慮,切莫輕忽放過,否則不是看輕自己,便是看輕佛法──因為佛法是須實證的。 

  註:《廣論》一九六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