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德育古鑑』 編者史潔珵先生說:「史者,古今之大帳簿也。」 古今之人賢與不肖登錄史籍,以供後人為鑑,賢者習之,不肖者足為警惕。

  福智之聲從本期起刊登『德育古鑑』,體例上有原文、譯文,並有廣論同修提供的今人事例,古今鋪成。師父常期勉弟子多研閱因果故事,除了日常行為能知所進止之外,對於業果的認識亦多所助益。 『德育古鑑』正是師父推荐的書籍之一,但願福智之聲能成為同修學佛的輔助教材。

  此書共有十一類,以孝順為首,所謂百善孝為先。 父母是我們的大恩人,什麼是孝?如何盡孝?古人有許多嘉行典範,可供參考學習。 父母而外,家庭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兄友弟恭、夫婦和順、親朋誠信、進而社會安康,以臻世界大同。 這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也是凡人心中的桃花源,要達到如此境界,無須外求,得從自身做起,克己復禮,何患遠景不美?『德育古鑑』的內涵正是引導吾人從內而外如何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最後圓成美好世間的一本善書。

  為學之道雖有多門,但是個人心性的涵泳卻是共基。近幾期福智之聲連載師父開示 「如何運用皈依、業果實踐善行」,師父再三提示:理論學會了,更重要的是實踐。實踐就是要做事,做事就有人我的互動關係,各種是非、煩惱便紛紛出籠,於是有些人急著 「對治」 煩惱,但是對治到最後愈來愈苦惱。

  師父說:我們對很多事情沒弄清楚,一對境,覺得既然要 「擋住煩惱,不要被煩惱所轉」,以為不做事就沒煩惱;實際上這是滋養煩惱的種子,同時也把自己真正對治煩惱的機會排拒掉,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

  唯有開闊心胸,先發現自己有煩惱,而能了解他人和我一樣被煩惱困得死死的,互相合作、體諒提攜,彼此都 [為他人著想],容或煩惱依舊,但可以暫放一邊,慢慢地我們的心就可以愈來愈堅強,不再像脆弱的玻璃。

  鳳山寺某法師提供的修學經驗,正是我等學習的榜樣。 「為學」 一文,由三則故事構成,法師的心路歷程,就像一個重量級拳擊手在擂台上火拼,曾被擊倒,但是咬牙起身,揮拳再打,屢敗履戰。從他身上隱約看見 「常敗將軍」 的影子,奮戰不懈,雖然未來的路還遠,抗戰仍在進行,但是法師告訴我們:「修行是苦事,而且要長期去實踐才會有些許進步,稍一放鬆,逆流立即反撲,乃至前功盡棄。」

  套用國父遺言,以玆供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