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器之輪講記(十六)



八十五年五月開講
日常法師開示
編輯室整理

偈四十一:

  雖作善行心難馴
  因希現世得利益
  惡業利器回轉己
  今應策發解脫欲

  這一偈所對境的行相是什麼呢?就是說:雖然我們很努力、盡心盡力地做很多好事,特別是修學佛法要制伏自己的狂心,但是怎麼弄就是不靈光。雖然做了種種好事,仍然沒辦法調伏自己內心的狂妄煩惱。我先把這個行相的情況簡單的說一下。我們現在都了解修學佛道要親近善知識,然後聽聞正法。所以我們親近了很多善知識,拜了很多師父,也聽了很多經論。實際上我們內心仍然原封不動,原地踏步。有的時候原地踏步還算不錯,反而倒退很多。我們仔細想想有沒有這種狀態?本來學佛是要調伏自己的狂心,現在學了反而增長自己的狂心,這是非常嚴重的一件事情。這個狂心不像外頭的事情你看得出來,而是需要由內心去觀察。我們說正皈依是皈依法,什麼叫皈依法呢?就是起心動念的時候緣的念頭都跟法相應的。可是我們起心動念,動些什麼念頭?我們自己內心最清楚。今天在這裡學了我愛執,等一下出去看到好的東西被人家吃了,心裡面就直嘀咕,如果我們是這樣地想,跟我們理論上想做的好事、要調伏內心不一樣,乃至於去做種種的苦行也是沒用。

  印度當年有很多苦行外道,因為他們覺得身體貪著種種享受,便用種種的方式把自己倒吊起來,一天只吃一麥一麻,餓得要死,還是沒有用。或是一個人閉關,關一段時候出來,仍然跟法了不相干。仁波切說,有人一方面閉關,一方面心想我閉了多少關,我希望我閉了關,馬上就見到本尊,我希望拜了一下佛,馬上就得到什麼結果。這一點諸位在參加精七的時候,都有這個經驗。你來參加的時候法師一定先警告你:不要去找覺受。其實人還沒有來,心已經準備在找覺受了,想著這幾天一定要把皈依的覺受拜出來,始終就把這念頭懸在心上,於是拜的時候不是在皈依,而是在找覺受。實際上這是什麼?這就是你怎麼弄,你的內心始終在隨著狂心轉。假定你學了一個密法,然後你就想,我做了幾天應該見到本尊。也許你去學定,你心裡就老想著:我跑來應該得到什麼?乃至於說我去閉關、去修行,都是一樣。

  我曾經看見過這種事情:有一個人要閉關了,從南到北叫了幾部車的人,跑去給他封關,他也宣布要閉幾年,結果閉了幾個禮拜便偷偷的出來了,說是因為生病。本來他還沒進去,病已經很厲害了,這樣怎麼閉得住呢?仁波切也講了很多這樣的故事,說來說去,都是因為我們認識不清,沒有宗旨,沒有動機所致。此外,還須要了解:我們整個的修行是在調伏煩惱,然後增長我們對治的能力,如果了解了這一點去做的話,走得慢一點也沒關係,自然我們以後能夠漸次地如理的產生應有的現象。現在我們理論了解了,還必須要有實際上的行持,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我們並不是說等到完全了解了才去行持,你不去行持,要想了解根本不可能。所以根據我們現在所了解的慢慢的去做,做了以後自然對我們想了解的會慢慢清楚。

  在《射藝中之禪》書中講一個西方人到東方來學射箭的故事,因為現今西方勢力帶動了全世界,大家都要講理論,要懂得了才去做,偏偏東方人的傳統是理論了解了,就要去經驗。有一些事情,特別是心性的東西,你沒有實際去經驗,根本不能了解,老師只是告訴你方法,你照著方法去摸索,那個時候你才能夠內在體會,可是作者的習性偏要先弄懂,因此註定他怎麼弄怎麼不行。所以他說他很羡慕日本人,就是羡慕東方人的這種特性。還好他先天就帶來幾樣好東西,一是他對要學的很有熱誠,然後他對師長有信心,願意無條件地跟著他,老師要他怎麼走他就怎麼走,我們現在始終欠缺這個東西,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一件事情。所以這點大家要注意。關於剛才說的由於無明,動機不純,那我們現在怎麼辦呢?要隨分隨力盡心盡力,能做多少,自然而然內心會淨化多少。這道理在廣論已經講得很清楚。現在《利器之輪》特別又重新提出來,但願我們每一位同學能夠多一樣武器,能夠真正針對這個問題,漸漸的深入。

偈四十二

  心一坐思便生悔
  昔因無恥攀新貴
  惡業利器回轉己
  今應謹慎結交識

  我們現在也是這樣,做各式各樣的好事情,做的時候也許很認真,做完了以後心裡會懷疑自己,想著:我這樣做對不對呀?值得不值得呀?或者對做的這件事情有所懷疑。這是什麼原因?我們現在比較一下,一般世間狀態,平常內心當中由無明所使,非常散亂,忙著做各式各樣的事情,忙了半天,大家有沒有後悔?沒有後悔過,而且做得還很起勁。現在我們來修學佛法,結果卻反而後悔,乃至於進入佛法之前都要懷疑:「這到底值得不值得?」現在人家告訴我:「你不用管,先去做。」《射藝中之禪》的作者也是如此,他照老師教的做了以後,他也想:我在這裡莫名其妙弄了個半天,到最後一無是處,不是白白浪費了嗎?我們現在不妨看看自己,很多情況之下,我們自己身上都有這種例子。所以說我們做壞事既不懷疑也不後悔。現在來修行,卻又要懷疑又要後悔,為什麼?這一偈告訴我們:是利器之輪回到我們身上來了!

  我們因為以前所造的宿業,乃至於這一生等流習氣所造相似的業,由於不能夠如實的以佛法來衡準自己,所以也沒有慚愧心。因為我們在世間做事一定要與人交往,所以結交朋友的時候,常常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另結新歡。通常「另結新歡」指感情方面,這裡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這樣,我們常常發現這個人對我們有幫助,所以你去找他,找到他以後,發現另外一個人更有辦法,你就拋棄了原來的那個人,我們會不斷的更換人,世間的情況,或者是為求利,或者是求名位,求名位的話就巴結權貴,所以我們現在剛開始巴結個小職員,後來又巴結科長,一步一步巴結的長官越來越大,巴結到上層的時候,一定會把下面的人拋棄掉。我們修學佛法亦復如是:先見到這個師長,後來遇見另一個更好的,就拋棄原來的,就這樣不斷的換,不斷的攀緣,因地當中,就是這個樣。我們對學的法也是這樣,很少真正學了以法來衡準自己。當我們對我該做的,對我有用的,認識清楚了,那個時候才應該認定了、對準了去做,再以法來衡量。世間是如此,出世間還是如此。

  仁波切講:以修行來說,實際上你找到了師長,也跟著最大的大上師,可是你能夠從大上師那裡學到什麼嗎?就算今天他為你傳了一個法,你就能修了嗎?其實仍然派不上用場。我就想到我自己,至少十多年以前了,那時候我剛剛接觸藏系佛法,聽人說藏系多麼好,所以只要聽見一個大仁波切來,便一定去找他,只要有一個大灌頂,一定去灌。結果那個時候我常常說:「哦!那些上師我都見過。」變成增長我愛執的慢心,別人在講某某仁波切,我都認為自己已經知道了,然後灌過很多頂,卻都跟法了不相應,往往有這種情況。注意!你們自己去想想看!所以就是你找到最大的大上師了,他也傳你最大的法了,你就修得起來嗎?沒有用的!因此真正重要的是應該找到自己真正相應的師長,這是非常重要的。你真正能夠找到與自己相應的,便應該牢牢的把握住,這是仁波切告訴我們的。

偈四十三

  他以狡詐欺蒙時
  因己驕恣貪欲盛
  思業利器回轉己
  今令諸欲漸轉輕

  平常我們真心誠意對待周圍的人,結果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人家不但不以同樣的誠心對待你,還來騙你,處處地方總會碰到這種奇怪的人,他別具野心,用種種方法騙你,最後樣樣東西都被他騙走了。這種例子現在社會上到處可以碰得見,所以通常我們都不敢真心對人,乃至於連家人都不敢真心以對。這種情況,不要說世間非常糟糕,學佛更是絕對不可以。

  那麼這是什麼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前生自己貪欲心非常地強,而且憍慢心又非常重,依這種強大的力量去做很多事情,然後造了這種業,以及養成等流習氣,今生來的時候,就算要想改過來真心待人,還是會碰到被騙的情況。所以仁波切在這偈就舉了兩個例子,一個講財富,一個講權位。他以財富、權位各做一個好與壞的對比。譬如有個人非常有錢,而這個人心地也非常仁慈,所以他用自己的錢處處地方真心的幫助別人,不計一切,最後他周圍的人會不會害他?當然不會害他。大家一定是非常感謝他,非常尊敬他,不會害他的。另外一種人,也是非常有錢,但是他為富不仁,而且不知足,自己還非常的驕傲,然後用種種方法弄到錢,結果這個人敵人是越來越多,到後來沒辦法了,大家互相用騙的,乃至於互相傷害。像第二種情況,現在這個世間到處都有。我曾經聽過,很多年以前有一個豪富,他很跋扈,因為非常有錢,也結交權貴,人家拿他沒辦法,可是講到他心裡就咬牙切齒,一有機會總想要咬他一口。所以如果是你造了這種業,將來你就是有心改過,對不起,這個業的力量不是說我要改過就算了,這一點我想我們都體會得到,這是用富有舉的例子。

  接著仁波切用權貴地位高的人做例子。他說:有一個做官的人,心很仁慈,道德學問樣樣都好,因為他條件好,處處地方給人方便,有求必應,歷史上很多這種清官,老百姓對他是有口皆碑,乃至卸任要離開管轄區,老百姓都哭著來送他,死了以後仍懷念他,這樣不會有人去騙他、傷害他。反過來,有一種人也是官做得很大,可是卻仗勢欺人,專門做壞事。那個時候因為居上位,別人在屋簷下便不得不低頭,可是心裡面老是對他不滿,一旦有機會害他,麻煩就來了。所以宿生造了這個業,今生來的時候,你既不是像前面舉的好的狀態,那麼即使你真心對人,這個宿怨相對的時候,利器之輪就回到我們身上來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解決?第一,不要讓貪心所使,應該知足。然後自己要慚愧,不要那麼傲慢,這都是同樣的東西,我們要認真去做。關於知足,對於修行的出家人來說,最重要的只有幾件事情,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簡單的維持生活就可以了,其他東西都是增長我們貪染的。現在有一樣東西對我們貪染增長最不好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它,那就是科學中的營養學。我個人以及我看見周圍的人,大家心裡潛意識都受這東西的影響、支配,不知不覺就會覺得營養不夠。其實目前的科學發現了營養這樣東西,讓我們了解身體需要多少營養,可以由最簡便的方式達到營養均衡,就不需要吃多餘的了。可是我們往往會弄錯,而且人都是這樣,多了不怕,少了心裡就不安,結果總是想多一點再多一點,弄到後來很糟糕。所以此處我們要知道,世尊制定的戒,有一種叫「防護戒」,就是這件事情本身不一定是壞的,可是如果去做會增長惡業,所以要擋住它,不要去做。一般我們學戒的時候,最不容易看清楚的就是這個特點。所以就修行人來說,要特別的強調少欲知足。有了它才談得上精進。《八大人覺經》開頭第一個要我們了解世間無常,因為這是真相,真實的狀態,一定要了解世間無常,五陰無我,也就是無常、苦、無我的特徵。然後要去做的時候則少欲知足、精進,這是非常重要的幾個概念。

  仁波切講了一個故事,我覺得滿有用的。仁波切有一個老師,是一個非常少欲知足的人。因為他自己修行很有成就,很多人供養他東西,他向來都不收。如前所說我們出家人只要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四方面。(湯藥是要有病的時候,這個先不談。)臥具是有了一個就可以一生用的,所以四件事中最主要的就是吃、穿二樣。一般有人送新的東西來,我們大多是舊的東西也送給別人了。可是有人送仁波切的老師穿的東西,凡是新東西來,他都送給別人,而自己穿舊的,我們叫做百衲衣,東補一塊、西補一塊,補得簡直不成樣子。百衲衣也叫壞色衣,因為普通人覺得穿得莊嚴,是因為顏色,百衲衣偏偏東貼塊黑的,西貼塊白的,別的地方貼塊黃的。他那個百衲衣上便是如此,東一片三角型,西一片圓的,有的白的,有的黑的,好一點的破衣服,他出去的時候穿,在家裡就穿更破的。一有送什麼好東西來,他就送走。然後吃的方面也是如此,他平常儲存吃的東西,最多只保留七天。譬如說今天人家東西送來了,他正好沒有存糧,就收下。如果送很多,他只收七天的份,其他退回去。明天如果又有人送來了,就說我這裡還有,退回去,一直到第六天,有人送來,他才收。

  要是我們,只存七天怎麼夠,至少要存七個禮拜,七個月,或七年的量。現在我們很多人存的,是一百年、七百年都吃不完的錢。銀行裡存很多,都在存款上,為什麼?將來要用呀!只存七天糧食對我們世間人是無法想像的,覺得這太危險了,吃完了,怎麼辦啊?這是很現實的問題。這一點是因為我們一般人的信心不夠,修行佛法是沒第二條路可走的,你要有充份的信心。如果我們信得過佛,佛已很明確的告訴我們,跟佛出家,出家的比丘就是乞士,不能有任何的積蓄。如果偏偏碰到嚴重的荒年,沒關係,只要你有照著去做,保證你餓不死。如果我們信得過世尊,就應該有這種堅強的信念,照著戒律去走,但是我們的困難就在這裡。

  我以前也聽見過好幾個這種修行人,有藏傳的,也有漢傳的,他們都有這種精神。民國初年,武昌的一間寺廟,寺裡邊的人很多,大家也很認真的修行,民國十幾年的時候,全國兵荒馬亂,寺裡沒東西吃了,那一天晚上吃完飯以後,明天早晨就沒東西吃了,大家對住持老和尚說:「老和尚,倉裡的所有東西都已經吃光了,怎麼辦?」他叫大家去修行不要管吃的。大家去修行的時候,他拿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脖子上,一頭綁在韋馱菩薩的脖子上,告訴韋馱菩薩:「你是來護法的,現在寺裡沒東西吃了,是我的責任也是你的責任,如果明天還是沒東西來了,那對不起,我完了,你也完了。」也就是說如果我倒下去,你也要跟著倒下來了。那天晚課的時候,他把繩子綁好,在那裡拜韋馱菩薩,結果外面就有人敲門,做什麼的?有人送糧食來了!以後韋馱菩薩脖子上那根繩子始終沒解掉。韋馱菩薩這麼靈驗,那是因為你真的肯修行,若你不修行是沒有用的,即使韋馱菩薩被你拖下來,一百個倒下來也沒用。這種真實修行的故事,我聽過很多。所以這是要我們真實的去修行,不是要我們傻傻的想:「我也做一做」,使名氣變很大,很可能你把韋馱菩薩一尊一尊的拖下來,那是要下地獄的。這雖然是笑話,可是我們要很認真的警惕。

  前面談的仁波切的老師也是認真修行的人,他用的碗都是破破爛爛的,當然如果沒有碗了,那就找一個可以用的碗。出家人為什麼要穿壞色衣?是為了破除憍慢心。那位師長便一直用種種的方式對治這我愛執,有一次有重要的事情,上師和一群弟子要從不丹到印度達隆沙拉,因為這位上師少欲知足,所以弟子也跟他一樣。可是要從不丹到印度不要說坐飛機坐不起,連坐最差的火車的車票也沒有。上師便說,不管了,你們袋子裡的錢統統拿出來。有的人拿出五角,有的人拿出一塊錢,實際上這些錢兜起來,一張票都買不到。他們上了火車以後,便跟賣票的人說我們這些人就這麼點錢,請把我們送到那裡去。以印度的情況,這是絕對行不通的,可是賣票的人看看那些人,就說:「你們就安心在這裡吧,要到哪裡就送到哪裡。」最後就把上師那一群人送到達隆沙拉。所以這裡告訴我們,真正修學佛法應該有什麼態度,還有,如果我們如法修行,就會這樣。所以假定我們碰到被騙這種事情,就要注意,這是利器之輪又回到我們身上,不要去怨別人,自己要克制內心的貪欲,要少欲知足,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才能夠心平氣和選定和我們相應的,以世間來說是朋友、老師,以出世間來說,特別指師友(善知識與助伴),鍥而不捨,步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