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境練聽聞

九十年七月大專營
陳耀輝學長開示
編輯室整理

  台北商品倉進一批新品「素豆絲」,一般新品上市時,里仁賣場的進貨作業流程規定,須先拿到評鑑單位的新產品的特色說明,或產品說明卡以後,才會正式進貨上架銷售,以便讓消費者清楚新品的成份及介紹。但是「素豆絲」已經放在商品倉多日,其他支苑里仁店已進貨上架銷售,反應很好又再訂貨,但是台北里仁賣場卻遲遲不進貨,商品倉就詢問台北店長為何不進貨?

  一問之下才知道要等拿到新產品的特色說明,他們才要進貨。商品倉的人希望里仁賣場可以先進貨,因為堆積在倉庫裡,無法出貨,看到就很苦,然而另一方面,台北店長也很委屈,因為按照作業流程他並沒有錯啊!兩個單位面臨這樣的困境要如何解決問題?人我互動的困難多發生在聽不懂別人的心,陳學長就以此為例,引導人我之間互動的第一步,就是先學「聽聞」。

對境調伏不抱怨

  一般人遇到困境,往往在事相上追求,最糟的是,他會認為困境都是因為別人的緣故,才讓「我」產生這麼大的苦惱。學佛後,知道所有的順利和不順利,都是自己的業所感,這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差別。世間都是往外求,如果學佛後,我們還是一樣的話,那要學什麼呢?我們因為看到生命中很多的不圓滿及缺陷,造成非常多的「苦」,所以希望能透過學習佛法,慢慢認識不圓滿或缺陷的地方,並把它改過來。可是,這個不圓滿和缺陷的地方,真正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候,我們還是看不見,還是覺得對方不對、是對方的錯、對方如何、如何……我們排斥,內心是不寂靜的。

  人就是這樣,一旦危害自己,內心就是受不了;如果能認知到事情不圓滿,所受的苦和自己是離不開關係,這種「覺悟自己」和「抱怨別人」的心情就會不同。抱怨別人是以一個很強的「我」的見解去抱怨別人,這是一個非常不寂靜的狀態;當覺悟自己的時候,不是「我」抱怨我自己,而是用「法」照見了我自己,這是一個很大的差別。抱怨別人時是以一個無明、黑暗的我去看一個更黑暗的境界;而覺悟自己是用光明的「法」,看見了自己的黑暗,結果反而讓自己也光明了,這兩個差別是非常大的。覺悟自己會使自己安定下來,單單「安定」還不夠,這只是對自己的調伏有一點能力,接下來還必須進一步學習如何幫助別人。

助人先要練聽聞

  今天「我」可以接受所面對的缺陷,可是站在「緣起」觀點去看,不理想、不圓滿的狀態仍然存在,站在自他利益的立場而言,這些事情還是要解決。就像前面所講的例子,商品倉和台北里仁賣場,如果彼此心裡願意去接受這個不理想、不圓滿的狀態,再回過頭來去想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幫助自己和別人解決這個問題,原來是以抱怨、委屈的心情看待問題,現在改以彼此息息相關的心情去解決問題,兩種方式給人的感覺是非常不同的;一個是充滿抱怨和瞋心,一個是非常平靜的,雙方很容易相互了解。

  因此,如何能夠幫助別人,要由練習「聽聞」開始─練習聽懂對方話下真正的涵意。可是「聽聞」的練習非常之難。

認真傾聽他心曲

  廣論上說「器過」有三:覆器、污器、漏器。覆器是隨習性來的,污器是隨見解來的,漏器則是隨我們的痴相來的。這三個我們都可以用功去練習,練習過程中看到我們的病,我現在講的是比較高的標準,但是必須有一個標準讓我們去做,做的當中才知道我們做不到,而能生起病想,否則我們總覺得我們沒病;有了病想才知道醫想,才知道藥品想,才知道殷重修、療病想;這時候在每一個聽聞當中,不斷的策發自己修習聽聞軌理。聽聞軌理要修什麼呢?修自己的習性、改自己的痴相。

  首先,我們要學會很認真的聽人講話,可是大多當別人在講的時候,我們不是散亂,就是昏沉;就是這種習性,真是不曉得要如何是好?如果你有心練習的話,這時候會有一個力量鞭策著:「不行!我一定要提起精神!我要提起精神!我要好好的聽!」,不任昏沉繼續存在,這時候開始有一股對治的力量,也許這股力量還不夠強,還是會有抵不過的感覺;可是在內心裡已大大提升了,並淨除「覆器」習性上帶給我們的過失,這是我們要努力的第一步。

放下自我學相應

  第二要努力的是,別人講話的過程當中,我們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想,思惟對方講這些話背後的用心何在、用意何在,才有辦法體會到他講的是什麼意義,這是我們必須練習的。我們常有一個大缺點,就是放不下自己的想法去聽別人的。別人在講話時,我們通常有兩種心境,一個是站在「我,陳某某」聽他「李某某、黃某某」在講這些話;另外一種就是用他的想法去聽他講的話,他講這話是想把他內心的那份感覺,透過現在的機會和語言來傳遞給我們。

  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始終很難聽懂對方要告訴我們的內涵。要突破這一點,必須學習如何和別人相應、接受別人。通常見解較強的人,自我觀念也強,常被卡在這裡,他可以很冷靜、理智的聽人家講話,也可以了解對方在講些什麼,可是,他是他、我是我,彼此之間很難相應。如果我們能放下自己,誠懇的去了解別人,這時和對方就容易產生相應的感覺,進一步也會正面的影響彼此互動狀態。當我們在相應的互動狀態時,對方有任何的苦或希求就比較可以感同身受。要改善就要修習聽聞軌理,對上,我們能聽懂師長的話;對下,我們能聽懂眾生的心聲,漸漸的會策發、提升我們內心裡一種善良和給予眾生慈悲關懷愛護的心。菩薩就是以這樣的心境來幫助眾生,我們必須以這樣的心情去體會師長、諸佛菩薩之心境,否則我們很難體會到他們的功德。

  雖然一方面要契入他的感受當中,但是透過他的語言文字,我們另一方面也必須去思惟觀察。也就是說,必須提起正知、正念地聽聞,不是一團糊塗的全盤接收,而是有一個抉擇的能力,去認知對方所講的內涵如不如法,並體會對方是以何種心情在講。

過來人感同身受

  我們對很多人所講的話,有時好像多少知道一點,有時好像無法很清楚的了解,這都是經驗問題。關鍵就在如果對這件事情沒有經驗,對他所講的,我們比較不容易體會,這就是人我互動當中,必須有非常多的經驗,才有能力去了解別人。不認識自己,如何了解別人?更談不上去幫助別人了。

  經自己真正的受用,而且認知後去幫助別人,這是一種感同身受的呈現,因為你了解到:「這件事情他會這樣,我一樣也會這樣。」所以在過程當中仍然要細細思擇以及善巧,太理性了就會變成無情,而爛慈悲弄不清楚、沒有智慧,反成過患,許多問題就是這樣發生的。

如法觀擇修悲智

  用心感覺對方講話表達的心意,觀察、思惟其用意,這和「與我無關」的耳邊風的狀態是不一樣的,那一份專注、誠心不是盲目的,它必須要有念知與關懷心的攝持。很多理性的人在學習師長的法當中沒有什麼感覺,把它當知識學!學完了,就以為這個已經會了,卻不了解佛法是用在修改心靈的,而心靈是有感覺的,可是他卻把它當作是知識,所以心動不起來。另一種類型,心很容易感動,也很衝動的就要去行動,這時對現實的緣起又看不清楚,沒智慧,一處理就亂成一團。

  修習聽聞軌理最主要的是「用心」,去和所接觸的對象相應,而相應並不是把所聽到的照單全收,而是要透過如理的「抉擇」,困難的是大部分的人對「境」看不清楚,因為自己的認知有限,所以我們必須從這當中先慢慢的去學習、增長觀察力。

同情共感是享受

  其實常碰到一些人講話詞不達意,掌握不到要點,聽的人唯一的感覺是掌握不到重點的苦,我們經常會有這種苦,這時我們不應排斥他這種表達或講說能力的缺陷,而應生起像「生活更快樂」一書中所說同情共感的感覺,試著去回應他要講的是什麼。如果這樣去練習,首先我們不會排斥別人,內心裡和善的接受別人的心會慢慢培養起來。

  你會覺得聽別人的話是一種享受,一種心靈的對話,才會感受到對方心靈在講話、呼喚的感覺,所以了解別人和被了解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有時和某些人講話要用辯論的方式,費了很大的力氣還說不清楚對不上焦;可是和某些人不必如此,一講他就知道了。這兩種方式,你喜歡哪一種?

  平常我們要不斷鍛鍊自己的反省觀察能力,因為我們的起心動念和觀念都在不清淨的狀態中,若經常反省,就能夠很清楚的掌握對境當時內心的反應狀況,透過不斷的淨化後,去感受對方的能力會加強。時常去應用,透過法理抉擇,這時法的應用會慢慢的如理成長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