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講記(八)

開宗明義章第一

◆日常師父開示  
(1994年12月08日)

  在這裡,說這個德行是什麼?以及德行有什麼價值,有什麼用場?為什麼要講究德行?德行對我們有什麼價值?這樣。有什麼利益?這是第一個我們應該認識的。那麼,如果我們認識了這個德行對我們的利益,非常殊勝的好處,進一步呢,那麼這個德行怎麼來的?這個兩點在《孝經》上面只是說「德之本」,然後「教所生」,所以其他的並沒有說,那個德的利,然後這個如何生起,這個溫習的時候我們再好好地深入地檢討。有一些將來我們繼續地學下去,自己會學到,然後呢,這個要想真正學到的話,我們可以採取不同的幾種形式;但是如果弄不好的話,學不到,不但學不到,而且會走上岔路,越走越遠。所以在這裡一開頭的時候,就給大家簡單地說一下。

  像我剛才已經把問題提出來,那個德有什麼好處呢?反過來說,沒有德那有什麼壞處?有什麼缺點?這一點我想我隨便請一位同學,那個老同學來簡單的敘述一下。你們哪一位同學願意簡單地敘述一下?當然如果新同學你們有這個概念,你們也可以來毛遂自薦,說:「喔,我或者想像,或者我了解⋯⋯」你們也可以說。

  這個「德」字啊,我們中國人訓詁,就是說專門在文字上面用功,也就是說很嚴密地說明這個「德」的特徵的時候,得──得到的得,一個是道德的德,說「德者得也」,這個道德的德就是得到──得到些什麼。雖然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得到,欸,今天我早晨吃一個好吃的東西,然後今天早晨人家寄給我一樣東西,我撿到一個什麼東西,我看見一個什麼東西⋯⋯這都是我們所謂得到。這是物質上頭的得到,還有精神上的東西,乃至於譬如說在我們隨便開人家玩笑,人家上了當,啊,自己覺得好高興,嗯,好像自己自鳴得意。那麼這種算不算得呢?透過儒家──那是我們中國傳統,跟佛法,告訴我們不是,這不是得,這個是損失,對我們有害的,對我們有害的。

  那在這地方,現在那個得,我再簡單地要拿佛法的定義來說。你了解了佛法的內涵,回過頭去看,那我們中國傳統的講的那個德,心裡上就比較清楚了。任何一件事情,或者是外面的,說你得到這個東西,或者裡邊你精神上頭的,說能夠有一種深的領受,當這種外面的東西現起的時候,你心裡上面也是不是會有這種很好的感覺啊?譬如說,對諸位來說,假定是你歡喜吃的,那這個是外面的東西,可是放在這裡,你覺得:「啊,好歡喜!」吃得也很高興,這樣。好玩的,你想要的東西,雖然是物質上的東西,這個物質上的東西是不是給你精神上面會引發你很歡喜?所以這個人的心情、精神會受了這個物質的影響,所以間接外面東西對我們有影響;然後呢,直接的其他的所謂色、聲、香、味、觸、法,樣樣都是如此。

  所以這些東西,凡是從外面進而引發你內心的話,它內心上面生起來這種心理的狀態,如果這個心理的狀態使得你產生很安寧、很祥和。安寧跟祥和,知道不知道?譬如說,好吃的東西你吃,然後你就吃,吃到後來都覺得肚子脹得要命,安寧不安寧?祥和不祥和?然後到你生病了。然後你開人家玩笑,你自己覺得神不知鬼不覺,然後呢,人家很痛苦,你自己祥和不祥和?安寧不安寧?現在我們世界上面太多這種東西,小偷用種種不法的行為賺了錢、騙了東西,你說心裡祥和不祥和?安寧不安寧?不要講有因果,先不談,就是不談因果已經這個樣;而更進一步,如果我們了解了因果的特徵的話,那將來是無窮無盡的苦的果報。這個到底你得到了?還是失去了?你得到一點點,失去是無窮無盡──不是,這個不是得。得的特徵,是這樣東西當你現起的時候,眼前使你內心當中會很祥和、很寧靜,將來對自己、對他人都有好處。然後這樣的行為叫做「德」,平常傳統上我們稱它為「道德」,或者叫「功德」,就是這個,它這個特徵就在這裡。

  譬如說,我們現在在這裡好好地這樣子學這個⋯⋯現在老同學都知道,啊!覺得我們的資糧不夠。你也可以稱它為資糧,進一步來說,就是我們以前積得不夠,功德不夠,因為功德不夠,所以很多條件都不具足,因為它是非常重要的。那這個德怎麼來的呢?換句話說,既然是有殊勝的利益,然後呢,欠缺這個東西的話,那就有很大的害處,我們要什麼東西都得不到,非常痛苦。那怎麼才能夠得到這個東西呢?這個東西不會天上掉下來,也不會自然而然它到那時候就是──好好到那時就長大了,那你就會做的。這個不會。

  我就在這裡,除了中國人傳統講,很講究說,像你們背《三字經》,「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然後最後是「幼不學,老何為?」如果年輕的時候不學,老了也來不及了,沒有用了,這樣。那都是特別地說明真正重要的要「學」,你肯學⋯⋯有很多人肯學,沒人教,很可惜;有人教而不肯學,那是更糟糕!所以這個中國人傳統處處地方都講明這個。

  現在這裡呢,我告訴你們一個西方人的很有趣的、很有名的故事。這一個瑞典人,叫史威登堡,那海倫凱勒非常推崇這個人,這個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人。如果你們看過《我的信仰》,看過海倫凱勒《我的信仰》這本書,就曉得這個人,在歐洲前兩個世紀當中,那是非常傑出的一個了不起的人。這個人還妙到什麼程度呢?那西方根本沒有佛法,可是這個人他能夠預見,他說他的心很光明,能夠見天外之天。在那個《前世今生》還是《來生》上面,還引了他的一段話,對吧?是《來生》是吧?《來生》。你看,可想而知這種人,你仔細去看,就是華嚴會上的佛菩薩才會這麼高的成就。這是一個瑞典人,叫史威登堡。

  那麼他年輕的時候腦筋之好,太傑出了!沒多久,念書、不管跑到哪裡,他以那個一馬當先,後面的人這麼遙遠地跟不上的這樣的一個姿態出現的。那麼絕頂,天分這麼高的一個人!天分又高,家庭背景又好,自己也肯用功,所以很快他就變成功一個很成名的名人。他也不想做官,他真正把他一身的本事願意貢獻出來,可是這個在瑞典,最受人尊敬的就是叫皇家的什麼一個協會,他又被選在這個裡邊。

  有一次那個國王,他鄉下有一個別墅,史威登堡正好住在那國王的別墅裡邊。國王看見了好高興,他當然曉得這個人是國內絕少數的、最了不起的一個學者。然後那天一起在那個園子裡散步,他正在除草,就這樣。那麼這個國王就講,講什麼呢?講那個教育的事情。他說:「唉,其實這個教育那些事情也不要大家好像很認真,那個小孩子們長大了,然後還有那個花什麼等等,那自己長大了⋯⋯」他主要那段話的意思,就是那個小孩子長大了,他自己慢慢地會曉得怎麼去改的。唉,就是這樣。現在很多西方人這個概念,我在美國經常都看見這種狀態,就是你要讓他,他長大了就知道了,那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當中。

  但是史威登堡他不是,他跟中國的儒家很相似,他很重視那個教育;可是對方是國王啊,那國王這樣講的話,你又不能跟他爭啊,所以他也沒說什麼。這國王滔滔不絕,噢,他是長篇大論,他有他的道理。那麼史威登堡他這個人真了不起,曉得這個人,對方的身分,很多條件,沒辦法給他講理的。不像我們現在看見大家身分高低差不多,你有你的理由、他有他的理由,兩個人就互相爭辯起來了。再不然像我們將來學了這個辯經,互相地辯論、辯經。那麼他沒有這個條件,他就不開口。

  正好那一天哪,他跟國王兩個一起整理那個小小的花圃,就是種花啊,那事情就過去了。事情過去了以後啊,史威登堡這個人真了不起,他不曉得是到底有意無意,我也不知道,那個故事上面它這麼說:過了幾個月以後,他那塊跟國王一起共同培植的那個園地,後來國王因為偶然會到鄉下別墅裡邊輕鬆一下。那國王,你看,多忙啊!那回去了。又過了很久一段時候,他又來了。他發現這個早一些時候,跟史威登堡一起在別墅裡邊整理的那塊庭園,沒有人管哪,都是長的野草,那種下去的花⋯⋯如果是你們看,如果都長的野草,那種下去的花長得出來嗎?根本長不出來,就是長得出來,長得一塌糊塗。那一天這個國王看見了,就跑進來一看,欸,大發雷霆:「我自己種的東西,怎麼你們不管哪?」那正好史威登堡在這個地方,看見了又過來了,他就說:「國王陛下」,那就是對國王的,「你不是說讓它去,它長大了以後自己行的嗎?喏,現在你讓它去,長出來的結果就是這個樣!」

  這個故事不曉得你們懂不懂?現在進一步來看,然後你們自己看,如果讓你們自己來的話,你們希望什麼?你們說。睡覺?你們要的,是不是這樣?好吃的東西要吃的,不好吃的東西給別人吃;做事情最好不要做,然後呢看別人,在那兒開人家玩笑,是不是這樣?是不是你希望做的?喔,你想玩,然後呢,人家燒了飯給你吃,不好吃的東西給別人吃,好吃的東西嘛燒好了給你吃,有這樣事情嗎?你們說呢?這些東西天上掉下來的嗎?假定今天你們不跑到這地方來,這個對我們沒用。西方人倒是真的,你不要去管他,他將來長大了,他都會很認真地去做事情,事實也是有這種情況產生的。那為什麼西方人會有,我們為什麼沒有?等到你將來長大了以後,現在的父母,譬如跑到這地方來,法師帶你們,將來長大了,就算你不管父母,父母還能不能等到你死?養老了,父母還一天到晚去忙了賺了錢來養你,有沒有這個可能?你們說!你們說有沒有可能?

  我來隨便抽個籤,或者你們自己想。(弟子回答)沒有。有沒有人說有的啊?我想大概都不會吧!如果真的像樣一點的,我們長大了,小的時候都要孝順父母,不要說長大了。那請問將來長大了,父母年紀老了,父母死了,你如果不做事情,你做乞丐,這樣;再不然的話,你自己要不要拼命啊?所以西方社會本來是爭的一個社會──爭的物質的。喔唷,他那個時候來不及了,跑得去;萬一來不及,做小工;來得及,他那拼命去幹。然後呢,所謂社會上面種種的壞事情他都做得出來了,為非作歹的事情,他要投機取巧啊!嗯,這個特徵就是這樣,他是追求物質,所以這種社會引導的最後的結果,就把人帶到畜生這條路上去。他可以不一定講那個教育,他本來教育也就是告訴你:「欸,你怎麼將來賺錢喔!你這樣賺的話,賺一塊錢,他這樣賺可以賺五塊錢喔;他那樣賺的話,可以賺多少,很多錢喔⋯⋯」忙這一套東西。他對我們這個真正的倫理道德,剛才我們說的那個德,他是不太注重的。

  在物質沒有發展之前,那個西方一樣地很重視這一點,一樣很重視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稍微早一點的這些人身上看得見。所以像史威登堡等等的話,都是啊,他是十八世紀的人,離開現在二百多年,這種人還是維持西方人的這種道德概念。所以說,你真正要想認識了這個道德的特別的意義,然後你要去學的話,那這要從小真正要跟師長學,這樣。那時候最主要的原因,如果說我們拿儒家來說──克己復禮;佛法是完全一樣的,「我」是什麼?實際上佛法尤其說得透徹,這就是宿生的習氣,惡習養成功的,是我們最主要地這一世真正要把它淨化這個東西。

福智之聲第1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