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1gk-is-656.giflink
https://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2gk-is-656.giflink
https://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3gk-is-656.giflink

孝經講記(三十一)

紀孝行章第十

◆日常師父開示  
(1994年12月16日)

  下面呢,「事親者」,真正事親,還有下面三個條件,「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平常我們在社會上面,從這個家裡邊是這樣,整個地從家庭當中推廣開來,他一定是這樣,或者你站在高高在上,或者你在下頭,譬如說天子最高,庶人最低,不過有一些人是在中間,上面還有高,下面還有低的人。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怎麼樣每一個地方很適可地、跟我們的本分相應地能夠做對呢?也就是說,當你坐在上位的時候,不要驕傲。驕就是自己一種自得,對於自己有了一些成就以後,對自己覺得:「嗯⋯⋯」好像很陶醉在這個裡邊,不知不覺當中驕心一生,慢心就跟著來了,自己以為很了不起。所以「居上不驕」,居在上位不會有這種驕慢之心。

  那麼「在下」怎麼辦呢?在下就是亂。如果是在下面呢,這個亂哪,我們要,這地方可以進一步這樣去想,如果在下面,因為受上面有一些節制,所以在下面的應該怎麼辦呢?應該順從著。可是當作在下面的人,譬如說以我們現在來說,每一個人都希望配他自己的胃口,可是既然在下面的話,你要隨順那個上面的時候,心裡面就不靈光起來了,那種心裡面就是什麼啊?不能順隨的時候這種狀態,就是亂的因緣。所以居在下位,能夠高高興興、盡心盡力地盡我的力量做我該做的事情,而不至於是違背,然後自己越份而做,這個違背、越份而做,那就是亂。

  平常我們現在這個狀態當中,在上位驕,就壓榨下頭;下位的話也不管,反正你說你的,我就是不管你,那這種狀態,會亂掉平常我們的社會的秩序,以及個人應有的這個行為。所以我們前面曾經就說:「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災及其身」。這種古道並不一定只是說你隨順著一般的、已經有的這個先王的制度,照著他這麼做,不會去違逆這種道理,譬如說我們在任何地方,都有他的一個規則、法度,跑到那地方去的話,大家都大體上面尊重著這種規則、法度來做,所以如果在任何情況之下,跟在人家後頭,就跟著他那個規則法度來做。

  我們現在常常有這種情況,現在沒辦法,反正是跟著你做,只要我有辦法,我就是不聽你,你們如果仔細去看的話,內心當中常常有這種情況慢慢慢慢地出現。所以做一個孝子的,從家庭當中開始,乃至於到社會當中,他都以這種的心態來做。

  「在醜不爭」那個「醜」,就是說因為在大眾當中,如果那個大眾的情況不好,或者說惡劣的環境,碰見這種情況怎麼辦呢?「不爭」。這個不大容易,這個不大容易,但是我們要努力去做到。所以在上面的人統統不驕,這個也不大容易,「為下不亂,在醜不爭。」

  那為什麼要這樣呢?他說:「居上而驕則亡」,你在上面如果說覺得很驕慢的話,對不起,你不能保持長久。實際上我們也不妨這樣想:你之所以在上,靠什麼?是不是下面很多人撐著你?假定下面那些人不來撐你的話,你這個上有沒有用?所以以佛法來說是緣起,儒家也是這個樣,儒家來說,在上位的人覺得:「我有這樣的責任,所以對下面的人『如保赤子』,我要盡心盡力地去保護他們。」拿緣起來說,我之所以能夠在上位要靠著他們撐,那是我所以成為上位的原因,那一定很珍惜,就這樣。所以不管我拿……拿慈悲來說,那我要去保護幫忙他們。而今天,你自己驕慢,「喔,你了不起,那今天我沒辦法就算,等到我有一天了不起的話,我也把你推倒!」現在那個世界就是這樣的一個世界,很明白。所以居上而驕,就亡。

  「為下而亂」呢?「刑」,這樣。所以在下面的人,你同樣地不依理來做,那要受罰了。你在下面,那就是好好規規矩矩跟著這個環境慢慢地做,你覺得如果不對,至少應該弄熟了再來。說到這裡,我們也不妨隨便從這個地方引申開來說,我們現在這個環境當中常常有這種現象:自己在這裡,不管;一旦輪到我了,把前面的人統統推翻,就自己來自己的那一套,這個是天下大亂之道。小的,他自己一定就是受刑,他會受罰,再不然在這個團體當中,他自己很難成就他真正的一分。

  「在醜而爭則兵。」亂,他是受刑;爭的話,那更糟糕,互相什麼?那爭最嚴重的狀態──互相殘殺,所以這個兵的真正特徵,一爭就互相殘殺。所以越是處在大眾而惡劣的環境當中的話,處處地方要忍讓,這時候我們要注意的。

  「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儘管前面這個講了,還要避開這些。如果這個不除,雖然你每天奉養父母,三牲是古代最大最大的供養的供品,每天以最好的東西奉養,那不算孝。實際上,這個不是把它當作道理看,而是這個道理漸漸地我們怎麼去體會,慢慢地去行持,這樣去做。

  在我自己的經驗當中,那個當然更談不到古代這個聖王內聖外王之道,聖賢佛菩薩;就是我們很平常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會遇見很有趣的事情。有的人是默默無聞,這個先就不去談他。有很多人,心裡邊他常常自己有很多抱負,實際上那個抱負就變成什麼呢?就是這種驕,稍微有一點小小的,驕,然後呢亂、爭。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這樣的話,不得志的時候,他也覺得不得志,如果我們拿這個東西常常去看,自己去檢查一下的話,我們就會內心當中多多少少體驗一點。

  那個孝的特徵,就是我們從小的內心當中,怎麼從這個孝順父母開始,懂得互相真正地尊重人家,而這個尊重從內心上面怎麼樣去產生,然後把這個情況推廣到整個的社會上面,所以前面說這個孝是什麼啊?「天下和平,災害不生」,它有這樣的一個功效,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孝行的特徵。

  而這地方,除了孝生前、死後,還要把它推廣的時候應該怎麼辦?上位、下位,在大眾當中,即使環境不理想,我們應該怎麼樣去做。人人都能夠這樣去做的話,自然會產生一個什麼啊?感化的作用,慢慢、慢慢地產生淨化了。所以說這個也就是聖人真正的立法。

Back to top
《福智之聲》搬新家囉,內容超精彩,手機、平板都能看得很輕鬆,讀取速度也更快了呢!

邀請您到 http://www.blisswisdom.org/publications/bwvoice
閱讀我們最新文章!

或點選您想閱讀的期數,我們將導引您前往該網站:

60期~159期

1996.10~2005.01

160期~230期

2005.03~2017.04

231期~最新

2017.07 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