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於 孝經講記
孝經講記(三十)
紀孝行章第十
◆日常師父開示
(1994年12月16日)
下面我們繼續地再看下去,〈紀孝行章〉。那這個孝是這麼個了不起啊!所以他下面特別地說明一下孝的行相,順,怎麼樣;逆,怎麼樣。順,是我們了解了怎麼順從著去實踐、擴大。逆,反過來,我們應該如何去避免。現在先念一下。
弟子: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既然孝有這樣地重要,是一切的根本,所謂「至德要道」,無不從這個上面來,所以這地方特別說明一下,〈紀孝行〉。這個孝子的事親需要下面的五個條件:「居則致其敬」,居,就是平常的時候,也可以說平常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他特別地講要致其敬。我們現在平常是什麼狀態?不檢查也說不上來,平常嘛就是平常嘛,就平常嘛!大家好像不必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實際上這個裡邊,就是凡夫之所以凡夫,聖人之所以為聖人,這樣。所以平常的時候,他有一個誠敬之心,這個敬並不是因為說,對方今天來了一個高位的人,或者什麼而敬,所以他內心當中的一種、內心上頭的操守──誠,如果誠,自然會敬。
實際上這個基本精神,如果我們從佛法來看的話,就很容易了解了。修學佛道在一開頭的時候,告訴我們有幾個很重要的特點,叫「四種資糧」,你真的要想修行,這是根本不能少的,有了這個,你就可以慢慢地增上。這個四種資糧當中,第一個叫「密護根門」,或者叫「根律儀」,就是我們這個五根怎麼如法地去做,這個如法去做的軌則,叫作「根律儀」,或者叫「密護根門」。這個密護根門當中,第一個是講的什麼?「於正念起常委行」。我們平常也就是「居」,平常的時候,我們要提起這個正念,實際上我們平常有沒有啊?根本沒有正念,一片散亂、一片放逸,心裡面就是這樣。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看到,凡是聖賢佛菩薩,他用功的心法都有共同的特點,而究竟能達到的程度,這個儒、佛根本不一樣的,深廣不一樣的,但是裡面有共同的。
所謂同跟不同也要說一下,我們不要弄糊塗啊!譬如人,大家都是人,可是小人跟大人一樣不一樣啊?不一樣。有一個人是很有才學的,有一個人是一個大字不認識的,這兩個就不一樣,但是你說他是人,那有共同的特點。所以同樣地我們這裡不管世、出世間的聖賢,有共同的那一點:他就是從內心上面,都是戒慎恐懼開始,這個才是共同的那一點,而怎麼用我們的心從深廣兩方面達到這個深遠、究竟的程度呢?那麼,這個兩個就差別了。
所以從這個地方,儒家講居,就告訴我們,平常我們居的話,都是什麼啊?根本不放在心上,就是這樣,這個心裡面的狀態,佛法裡面特別名詞叫「放逸」。這個放逸,他表面上面並沒有做什麼壞事,可是所有的很多的壞事都從這個上面來的,所以他一定要什麼啊?有一個精進的力量。那麼前面從哪裡開始呢?它有各種特別的……,我們這裡不去說它。所以真正那個孝子,他不是,「居則致其敬」,他有一個誠敬之心放在這裡。
「養」呢?那進一步伺候自己的尊長呢?「致其樂」。《論語》上面告訴我們這幾句話,說孝這個「色難」。啊!怎麼伺候這個父親、尊長呢?要處處地方和顏悅色,所以《論語》上面告訴我們,不是以為我們賺了錢,讓父母吃得飽、穿得暖就可以了,他怎麼說呀?「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你養狗、養馬,還不是一樣把牠餵飽?對自己的父母也給他這樣,那養狗、養牛也是這樣,你這個孝在哪裡呢?所以除了這樣的奉養以外,子女還特別地要盡心盡力去做,使得父母能夠經常心裡面感到悅樂,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特點。
我們講儒家最了不起一個聖人是曾子,這裡有一個故事,對比那個曾子伺候他父親,跟曾子的兒子伺候他的時候。曾子總是很恭敬地樣樣東西奉養他父親,那父親吃得很歡喜,常常的說:「還有沒有?」那曾子一定回答:「有」,他父親有的時候覺得好的、好吃了,也許會想到,那好吃的我吃完了,別人沒有啦!也許他想到好吃的東西給別人吃啊!實際上,有的時候是沒有了,但曾子一定說:「有!」就這樣。為什麼這樣去做呢?因為這樣一來,他父親覺得高高興興,放心,他就歡喜吃。如果還有,他願意拿給別人吃,曾子馬上再去做,所以從來不讓他父親感覺到,有什麼心裡面不對勁的地方。等到曾子的兒子養曾子的時候,曾子也是這樣問,吃到好吃的東西,「還有沒有?」如果有,那他兒子說:「有」;沒有了,就說:「沒有了」,這樣。
像這種故事,現在我們不是說馬上要學到這樣去做;我們從這個故事裡面看見,他那個行為裡邊所代表的什麼意義?這種意義的背後,就是作為一個孝子,他的心情是怎麼樣地用心。所以從這地方我們就可以體會到,「養則致其樂」,使得他心裡面感覺到內在的這個安樂,當他有匱乏,或者有不足,或者有什麼虧欠的地方,他就得不到這個了,這個是孝子的「養」的時候。
平常是這個樣,奉養的時候是這樣,那是正常狀態,另外呢,有病了怎麼辦呢?「病則致其憂」,他內心當中憂心如焚的,整個的就擔心他父母。同樣地,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也可以比照一下自己,換句話說,他那個孝子的心,整個地真正緣念著自己的尊長。
下面「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前面的居、養、病是指在生的時候,那父母死了以後怎麼辦呢?下面就是還有兩件事情──喪,死的時候辦那個喪事要「致其哀」;最後呢,等到父親死了,喪事辦完了,每逢年過節的話,仍舊要祭祀,就像在生一樣「致其嚴」。這個嚴是很認真的,就好像孔老夫子說:「祭如在」,就像生前一樣地至誠恭敬,而不是說那是個儀式啦,做一下嘛就算啦!就不是這個。從這個地方就我們看得見一點,內心是盡心盡力地去做,然後還要很適可地做到最好的這種狀態,那就是孝行,這五樣東西都做到了,這個才是什麼啊?「事親」。作兒子的人,應該伺候自己的這個尊長、父母的這個狀態。
如果說我們把這樣的一個心情,能夠再進一步推廣的話,要想學佛,就不是那麼困難,我們現在之所以學佛這麼難的話,因為平常我們心裡面就從來沒有過這種訓練,而從來心裡面都習慣於現在都追求的什麼。慢慢地養成一種什麼習慣呢?這是我們應該自己注意的。拿這兩個情況來互相比較一下,我現在心目當中真正平常放在心裡面的到底是什麼?不斷地這樣去觀察,去對比,然後把所了解的這個道理漸次漸次地淨化我們的身心,這是我們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