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於 夏之旅 覓棗趣
相約棗道24K
──走訪陳淑慧有機Me棗居
沿著台六線省道走,到24公里處轉入⋯⋯綠葉紅果輝映的「紅棗走廊」映入眼簾。
為了讓罹患先天性青光眼的愛犬Mia,在失去視力前可以有個自由奔跑的地方,留美森林碩士陳淑慧提早結束上班生涯、歸隱田園,在台灣紅棗主要產區經營「Me棗居自然農園」。
綠保標的 大冠鷲
話說八年前,從北到南覓地的她,最後落腳苗栗公館,買下農地時,還有附帶贈品:兩、三百棵屋主種了九年的紅棗樹。這裡是後龍溪的河床地,瓦礫土質透水性高、排水好、濕潤度佳,加上日夜溫差大,她覺得:「這是全台最適合種植紅棗的地方。」
當地人對初種有機紅棗的陳淑慧褒貶不一,有的農民說:「做有機很好啊!」也有人說:「種有機怎麼可能?那是騙人的啦!」曾推動過很多農委會計畫的她認為:「種有機就是要實踐所學,做新農民還噴農藥,實在說不過去。」堅持,是唯一的路。
陳淑慧與家人一起打造屬於全家的自然農園。 |
種植紅棗,最擔憂的是夏季的果蠅,以及鏽病所造成的落葉,一旦植物無法行光合作用,水果就不甜,這是很多在地農民無法放棄慣行耕種的主因。此外,慣行耕種的棗樹採收之後,會看似有氣無力。採有機耕種的陳淑慧如何面對?「遇病蟲害時就盡量減緩病情,讓棗樹能夠供應果實足夠的養分,當棗樹有較強的抵抗力,即使生病也沒關係,而且採收後棗樹依然旺盛,因為地下的根系已經發育良好。」
有機栽培紅棗至今邁入七個年頭,環境的食物鏈已經建立,保育類的大冠鷲不時盤旋天際。她說:「平地農田和山林常見為保育動物的棲息地是不同的,食物鏈頂端的大冠鷲可以覓食田間裡的小動物,所以選牠為綠保標的。」
網室栽培 頭一遭
外在環境對棗樹也有重大影響。梅雨季節剛好是紅棗開花結果期,雨水太多容易產生落花落果現象,嚴重影響生產。接著,颱風季節正是紅棗採收期,結實纍纍的紅棗禁不起狂風暴雨,她回憶莫拉克颱風那年:「連續四天的豪雨讓樹上所有的紅棗像爆米花般裂開,損失慘重。」雖經過多年努力,目前有機紅棗的產量依然不穩定。
「捲揚式網室」栽種紅棗還在實驗階段。 |
特地為雞鴨進出網室設計的紗門。 |
為了提升紅棗產量,富實驗精神的陳淑慧在今年嘗試「捲揚式網室」栽培。艷陽下,走進耗資百萬打造的網室,溫度並未飆高,內外溫差不大;五米的高度可以防治喜歡在樹蔭下壓低姿勢、直線飛行的果蠅,也可以防鳥。她說:「採適當的防治就好了。」使用稍大的網目是為蜜蜂保留入口,她說:「牠們在1.5公里以內都有探尋花蜜的本能,蜜蜂對所有作物來說,有著不可言喻的重要性。」
網室栽種的果實比較大、葉子也比較漂亮。目前,網室栽培還在實驗階段,很多農民在觀望,「如果可以收成兩次的話,成本將大幅降低,那就值得投資了。」陳淑慧充滿期待。
網室中還看到許多紅棗小苗,「一般棗園不會長得這麼旺,這是老天送我們的禮物。」為發展多元紅棗產業而努力的她,計畫做成紅棗盆栽出售,並提供售後服務:「如此棗樹既不會太密集,一段時日後還可送回娘家保養,不用擔心植物更換環境適應不良。」
(A) |
(B) |
(C) |
(D) |
溫室高曬 有看頭
紅棗只要紅熟,表示甜度足夠就可以採收了,所以大暑之前鮮食紅棗最適宜,含有豐富纖維質的紅棗,有助腸胃蠕動。結滿果實的棗樹其實負擔很大,所以紅棗採收後,還要像坐月子般施肥補身子。「當人與作物連結,漸漸對食物、對土地有感情,農夫自然會感謝作物,消費者也會感謝農夫的辛苦。」陳淑慧持續推動產銷良善循環。
紅通通的紅棗乾,有的經過日曬,有的透由烘乾而成。一般傳統曬紅棗,是在地上鋪下黑網,藉由夏季地面充足的輻射熱來曬,但容易招灰塵,不能直接食用。陳淑慧說:「我們的紅棗住在比較高級的日光曬棗房(圖A)。」她將清洗後的紅棗送入玻璃屋內,以架高的方式進行日曬(圖B),不僅相對比較乾淨,而且曬得快好時移到低溫的地方,讓紅棗乾的水份平衡。約一週後,芳香甘甜的紅棗乾就可以品嘗了。
農園採多樣化生產,除了紅棗還種植芭樂、芒果、水蜜桃、金棗等作物,農閒時,每項作物都以小量加工製作各式果醬、果汁等來度小月(圖C、D)。她思考透由Me棗居「邊境手作坊」純手工製作的加工體系,把所學的加工知識傳承出去。「務農,就是要把過去所學的東西加以應用,才是新的農業。」她帶動全家人一起動腦做創新。
陳淑慧期盼消費者能理解並選擇有機的農產品,且願意多花心思認識作物的生產者,了解種植的過程,認同生產者的理念,這樣自然心懷感激。對生產者而言,以對人的方式對待作物,農產品自己食用也提供他人,「農業可說是服務業,做得好,消費者還願意給予鼓勵。沒有什麼工作比務農更有尊嚴的了!」她樂於扛起環境教育傳遞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