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1gk-is-656.giflink
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2gk-is-656.giflink
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3gk-is-656.giflink

好學,孔子的自信(上)

◆蔡忠道               
嘉義大學中文系教授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     
研究專長:魏晉玄學、史記學、先秦儒道

  《論語.學而》第一章,孔子就明確標舉學習才是快樂的泉源,儒家的學習是心靈的淨化與提升,著重觀照自我內心,生命在反省中不斷修正改善,因此,展現出來的是謙和溫潤。孔子的生命氣象就是「溫良恭儉讓」的謙謙君子,聖者體認到自我生命的微渺與變動不羈,把握有限的時光,積極奮進與充實,是對生命的虔敬與慎重。所以,謙虛並非虛偽懦弱、一無是處,也絕不卑微瑣碎,而是雍容大度,謙恭溫和,自信得宜。

  孔子的自信,在「好學」表現得最明顯。《論語》記載孔子的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提到,在鄉里之間,一定有人和他一樣是盡忠守信的人,但是,孔子自信好學不落人後。然而,孔子好學的情況如何呢?試看另一段記載: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子路是孔門最直率的弟子,面對葉公的問題,子路竟然不知如何回答,子路的猶豫極可能是不知如何形容孔子。所以,當子路事後向孔子提起此事,孔子很幽默的說,你應該告訴他,我是一位「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的人,這是孔子對自己「好學」精神的自我詮解,在學習未得之時,發憤努力;已得之後,則樂而忘憂,不知年歲的過往而孜孜不倦。從這段話,我們看到孔子精進不已的生命無一時稍懈,不斷自我提升;而生命從蒙昧到精純的過程中,也自然產生深層樂趣。〈述而〉篇也有類似的記載: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這一章也是孔子談自己的「好學」,與前述略有不同的是,孔子從自我充實與教誨學生兩個角度來說明,而「不厭」、「不倦」正是好學的最佳詮釋,孔子自謂不論在生命的自我充實,或者教誨學生、講習文化等方面,都能持續維持熱誠。至於當時「聖與仁」的稱讚,孔子則不敢當,而對生命懷抱熱情的好學,孔子則充滿自信。孔子雖不敢自居仁與聖,子貢則以智與仁來總結孔子的自我精進與誨人不倦,由此可見,孔子雖不以仁與聖者自居,卻力行其道而處其實,因此,孔子極謙虛,也非常自信。

  在弟子中,孔子真正稱讚好學的,只有顏淵一人。《論語》記載: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孔子常引顏淵以為同道,「好學」一事亦復如此。孔子指出顏淵好學是「不遷怒」、「不貳過」,是自我德行的修養,既不遷怒於人,也不重複犯錯,都是自我生命的充實精進,需要對生命的熱愛與長期的堅持才能獲致。孔子稱讚顏回「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他弟子則只能「日月至焉而已矣。」即使看似簡單的「不遷怒」、「不貳過」,也必須有生命的大智慧、對生命具有充沛熱情的人才能做到,顏淵「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面對生活的困境,顏淵仍不改好學的熱誠,並從生命的精進中獲得無上快樂,而非子張「學干祿」以改善貧困,或者子路憤怒地質疑「君子亦有窮乎?」所以,孔子會在顏淵早夭之後,慨嘆不見好學者。

福智之友第126期

Back to top
《福智之聲》搬新家囉,內容超精彩,手機、平板都能看得很輕鬆,讀取速度也更快了呢!

邀請您到 http://www.blisswisdom.org/publications/bwvoice
閱讀我們最新文章!

或點選您想閱讀的期數,我們將導引您前往該網站:

60期~159期

1996.10~2005.01

160期~230期

2005.03~2017.04

231期~最新

2017.07 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