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1gk-is-656.giflink
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2gk-is-656.giflink
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3gk-is-656.giflink

仁與禮

◆蔡忠道               
嘉義大學中文系教授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     
研究專長:魏晉玄學、史記學、先秦儒道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字形是兩個人,也就是在人際互動中去成就仁德。人際互動的原則,就是「禮」。

  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回答:「愛人。」儒家的仁,就是對別人關愛的能力。首先,我們要發現別人是可愛的,其次,我們有能力愛別人,也願意付出心力去愛別人。顏淵問「仁」,孔子回答「克己復禮」,「克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讓自己的行為符順於禮。克制的相反就是放縱,放縱自己的欲望、感受,常是犯分亂理的開始。因此,當顏淵進一步請益具體的實踐,孔子回答:「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在仁德的學習過程,就是如何讓自己的視聽言動都能符合禮的原則。

  儒家重禮,禮就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行為準則,適用在各種關係。當孔子談孝,曾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孝道也要落實在禮的實踐。仁心是一種為別人著想的體貼心意,禮儀則是代人著想的具體行為,一內一外,相互配合,外顯的教養與內在的體貼相互輝映,成就圓滿的人格。

  儒家談禮,特別與「人情」緊密連結,一方面強調「緣情制禮」,一方面在實踐中「以禮節情」。禮儀,看似外在的規範,背後其實是人情的考量。宰我曾經與孔子辯論三年之喪,宰我主張守喪一年就夠了,其理由有二:大自然的運行一年為循環;守喪三年,不行禮不奏樂,禮必壞、樂必崩。孔子並未與宰我辯論,而是問他:「如果一年喪期屆滿,您就吃香飯穿錦衣,這樣心安理得嗎?」宰我毫不思索就回答:「安!」孔子說:「既然心安,你就去做吧。」宰我走後,孔子指出宰我面對父母的重喪,只想著結束喪期,恢復安適的享受,是麻木不仁。孔子進一步提出三年之喪的根據:

  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陽貨〉

  我們剛出生的三年,如果沒有父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根本無法活下來。因此,三年之喪,是為了報答父母親養育的深恩。也就是說,孔子主張父母之喪的喪期需要三年,是有合理的人情根據。再者,孔子堅持的不是三年的喪期,而是對於父母深恩恆久的感懷,以及想要回報的心情。

  禮的制定若是以人情為主要考量,看起來冰冷的規範就有了溫暖。例如:婚禮,是考量新娘離家,進入新家庭的不安,因此,所有的儀式都在祠堂舉行,又有新郎親自迎娶等儀式,都在表示對新嫁娘的尊重。喪禮,是考量喪親者的悲痛,如何在喪禮中,適度表達哀傷,因此有小殮、大殮、朝夕哭等禮儀。喪親時,有太多的哀傷,失去親人的感傷眼淚經常決堤,「朝夕哭」可以有情感的抒發,也有情感的節制。禮,因人之情而制定,在禮儀的踐履中,情感舒展了,也有適度節制,如此,禮就不是束縛枷鎖,而是讓心情平靜安康的關鍵,在看似束縛中,找到真正的自由。

  儒家在禮的實踐中,特別強調「敬」。「敬」是一種恭敬的態度:待己自重,才能勤懇為人處事;待人敬重,才能謙恭有禮。「謙讓」也是儒家總結的人生美德,《易經》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皆吉的就是謙卦;《史記》記載人物的本紀、世家、列傳的首篇,分別是〈五帝本紀〉、〈吳太伯世家〉、〈伯夷列傳〉,分別標榜堯舜的禪讓、泰伯以及伯夷叔齊的讓國。

  仁與禮互為表裡,讓行為有深刻的道德情懷,仁德也有具體的落實,並總結出「敬」與「謙」等美好的品格。儒家的教養既深微又具體,讓人嚮往,又容易實踐,涵詠其中,生命自然能日益精善。

福智之友第129期

Back to top
《福智之聲》搬新家囉,內容超精彩,手機、平板都能看得很輕鬆,讀取速度也更快了呢!

邀請您到 http://www.blisswisdom.org/publications/bwvoice
閱讀我們最新文章!

或點選您想閱讀的期數,我們將導引您前往該網站:

60期~159期

1996.10~2005.01

160期~230期

2005.03~2017.04

231期~最新

2017.07 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