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保育研習 福智造共業

◆福智之聲編輯室 整理

  去年十二月十一日下午,北台灣大武崙海邊飄著細雨,寒風中,大夥目送綠蠵龜「蟹蟹」在佛號祝福聲中緩緩爬入大海,回歸家園。這場野放活動由基隆市政府、國立海洋大學主辦,福智佛教基金會協辦。

  約六歲的「蟹蟹」,於去年十月誤入碧砂漁港,在港區內生活一陣子,並吃入大量底泥等,由於沒有良好的食物來源,過度飢餓產生飢餓性貧血,導致活力不佳而擱淺。經基隆市救難協會潛水總教練王銘祥先生救起,送往海洋大學海生所,在收容過程中,前五天的糞便中皆有大量的油排出。經月餘,逐漸復原,於是主辦單位安排這次野放活動。

  野放「蟹蟹」前,當天上午在海洋大學有一場「北台灣海龜保育暨救傷研習營」,近百位專家學者暨生態保育同好者與會。研習會主講人海洋大學程一駿教授長期投入海龜救傷與保育,他表示,很多需要救護的海龜,幾乎都是先排出誤食的海中垃圾,然後才開始排糞;而垃圾大多是人類製造的問題,卻要花更多的精神與體力,去照顧因為人類污染環境造成的傷龜、病龜。

  救治海龜的過程中,程教授表示,他很在意學生與動物過度親密,會提醒他們不要讓海龜喪失野性,因為未來牠還是要在大海靠自己謀生;若太靠近人類,容易養成在柵欄等飯吃的習慣,看到人類不懂得主動避開。

  海洋大學自二◯◯八年每年都監測海龜,發現數量銳減,程教授無奈的說:「即使沙灘做得再好,只要海龜一放出去就被抓走,等於白白努力。」但是,他依舊堅持:「做我們能做的,同時積極尋找海龜產卵替代的地點。」

  任職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獸醫師,也是研習會主講人的李宗賢表示,海龜是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發布瀕危物種紅皮書名單,列為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亟需人類幫助。他說,海龜死亡多是人為因素造成,譬如,漁民錯認捕獲海龜會遭受罰款,常將受傷海龜拋回大海,錯失救傷良機。

  為免海龜面臨絕種危機,李醫師從被動救護海龜的角色跨到主動與相關單位合作舉辦各種宣導及教育等活動。從被動到主動,雖然增加工作量,李醫師笑著說:「想到自己的小孩,未來還能看到海龜,就覺得很值得。」

  發現「蟹蟹」的幕後功臣──王銘祥總教練,平時是基隆市救難協會成員,當有海難發生時會協助尋找往生者遺體,若有餘力就投入海洋生態復育。他表示,因為經常潛入海底,發現海洋真的生病了,主要是由於傾倒垃圾造成海洋汙染,還有廢棄魚網也會造成生態浩劫。

  他認為根本之道要從教育著手,於是開始注重推廣海洋教育,宣導垃圾不落海,商請漁民不要將魚網丟入海。當大眾開始關注海洋生態,開始不亂丟、一起守護海洋,海洋可能還有機會。

福智之聲第2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