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五大論的理由及勝利

 

◆釋性華

  佛陀宣說八萬四千法蘊,其中最尊、最勝、最微妙的是《般若經》。《般若經》直接顯示了勝義諦甚深道次,隱義則包含圓滿的完整世俗諦廣大道次。然而如何詳細地了知《般若經》的奧義?宗喀巴大師開示道:「於取捨處迷闇覆,正聞明燈未洞燭,若未知道發願入,解脫妙城復賴何?是故我於慈氏主,南洲二勝六莊嚴,所有大論勤研習,不以偏粗為滿足。」大師以慈氏與二勝六莊嚴傳世的論典,作為了達佛語之眼目,由此指示了格魯巴在顯教的聞思中心──五部大論。

 

五大論是學習顯教的重點

  五部大論是指《釋量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俱舍論》、《戒論》。之所以將五部大論作為詳細學習顯教的重點,是因為:

  佛陀的教正法歸納為三藏,證正法統攝入三學,而《戒論》是律藏、戒學的總綱;中觀、《俱舍》、《釋量》是論藏、慧學的總綱;《現觀》是經藏、定學的總綱。

  佛語又可以收攝為三轉法輪,而初轉法輪的行持以《戒論》、見地以《俱舍》闡釋;中轉法輪的見地以中觀,三轉法輪的見地以《釋量》開示,後二轉的行持以《現觀》闡揚。

  佛語又可統攝為四部宗義:其中有部與經部的宗見載於《俱舍》,經部與唯識的宗見載於《釋量》,唯識與中觀的宗見載於《現觀》與《入中論》之中,《戒論》則是四宗共有也是佛教的根本所在。

  綜上所述,所以貢唐大師說:「中觀量論和合見,修持對法與現觀,教法內藏淨戒行,三學缺一則不全,當俱學修五大論。」文中說的量論即是《釋量論》,對法即是《俱舍論》。

 

  《釋量論》馳騁理路,攝盡修行次第

  學習因明──《釋量論》及相關教典,如《攝類學》、《因類學》、《心類學》,有什麼好處呢?透過清晰的理路來研閱經論,會對祖師菩薩的功德引發難以想像的信心。有人曾認為《量論》只是思路上的邏輯道理,此中並無解脫成佛之道。但是大師以無垢的智力,總觀一切的因明諸論,尤其是《釋量論》等論,攝盡了大小乘一切的修行次第,悉無錯謬。因此大師讀《釋量論》,引發對佛陀無量不可壓伏的猛利信心,並不只是理路上的馳騁,而是真真實實地了解佛陀的功德,以及成佛之道。

 

  《現觀》五大論主幹,深見廣行兼蓄

  《現觀》是五大論的主幹,由甚深中觀見和廣大瑜伽行架構而成的,是一部思想體系完整、層次分明的《大品般若經》綱要。如同師父在開示《般若經》時曾經講過:「這個論(《現觀莊嚴論》)本身,擷取十方一切諸佛說的《般若》的真正精要,就像《廣論》上開頭告訴我們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現觀》博大精深,其中廣說了三寶、二諦、四諦、三士夫的建立、究竟一乘、內外道宗義、奢摩他、毗缽奢那、抉擇了不了義、十二緣起、涅槃、法輪、十二事業等⋯⋯初學可能會令人望而生畏,但是只要把握住對《般若》的信心,以一顆純淨的心去聽聞每一座法筵,都是無比殊勝的。如法尊法師曾經說過:「學《般若》者,應具清淨信心,則雖聞四句一偈,亦有無量功德,故應先培信心。」

 

  中觀 以應成見解抉擇空性

  中觀,以《入中論》為主體的中觀體系,發揚龍樹《中論》正見,以應成見解,詳加抉擇空性。《入中論》作者月稱論師,以大悲心造此論,欲令一切有情迅速證達法無我慧,結合廣大道次第無誤地修行。若能配合宗大師對於《入中論》的無垢解析,加上上師三寶的恩德加被,則會精準迅速地了達正見。如宗大師在《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中提到:「頗有多聞諸教法,於正理路亦勤習,內證功德不下劣,然終未達此深處。由師妙音恩善見,以悲憐心我當說。」

 

  《俱舍》小乘佛教重要論著

  《俱舍》是小乘佛教裡重要的論著,主要講述一切萬法之總相、別相、性質、類別、流轉還滅、世出世間法,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印度稱之為「聰明論」。有人會因為《俱舍》的思想是小乘思想,故不那麼重視此論。但法尊法師曾說過:「說起《俱舍論》,都說那是小乘,不足學的。其實《俱舍》比唯識、中觀尤為細微嚴密,比大乘論藏,更不容易讀。西藏裡面,考格西的都是先學《現觀莊嚴論》等書,大約要在十年以上,才講《俱舍》。」又說到:「最後乃至未考格西,則須多學《俱舍》,以對於生死涅槃,若總若別,因緣果報等詳細抉擇之論,要以對法為主也。」

 

  《戒論》戒學寶庫,再弘律藏

  《戒論》,又稱作《律經》,此論總攝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的要點,依出離戒廣釋一切應止應行的學處,是聲聞乘戒學的寶庫,唐義淨大德赴印求法,亦推重此論,以為有再弘律藏之功。《律經》問世的目的,是令行者證得解脫涅槃之果,其方乃為戒定慧三學,其中戒學最為根本。此中即廣示學者為求得何等果,當修何等道,以及用何種心念,如何防護戒律等事。

 

建立維持學制 須俱五事

  對於廣闊無垠的教典如果沒有扼要且系統地學習,將勞而少功,皓首窮經也難以掌握全貌,了知道體。所以貢唐大師說:「劣慧蜂翼力,豈量虛空藏?先賢學五論,攝一切精萃。」五大論學制令後進之秀可以拾級而上,深入三藏,了達四宗。對解脫道瞭若指掌,然後可以依次修學,引導三乘之人,就像《般若經》中說:「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做。」先輩祖師見學制的重要,沒有不盡心建立,盡力守護的。 而學制的建立與維持,有五事缺一不可:

  一、要有眾人共信的師長攝持,才能統合眾心,掌握修行方向。

  二、要有具足傳承的講說與制度注入活水源頭,教授才會清淨,有源自於佛陀的加持湧入。

  三、大眾同心一志,認許、支持這樣的學習次序,才不會相互牽制,引動不和。

  四、需有良好的外護環境,可以心無旁鶩,一意攻讀。

  五、需有源源而來的僧才學子,才能令法筵無盡。

  最後在此以祈願文回向:至尊師長壽堅固,潔淨事業遍十方,善慧教法如明燈,常破三界眾生闇。國基鞏固,治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長轉。

福智之聲第2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