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於 論語摸象記
論語摸象記(四十八)
〈里仁篇 第二十二~二十五章〉
◆日常師父開示
里仁篇 第二十二章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這個文字很簡單,古人不會輕易說話,為什麼呢﹖怕說了以後,身體力行做不到;也就是說,怕講是講了,不能身體力行。
這個地方先把文字簡單說一說。「古者」,這個古今的古,並不僅僅表示說:一百年以前的人就叫「古」,眼前的人叫「今」;或者更古一點,幾百年、幾千年。這個古今的古,不是從這個上面去判,那從哪個上面去判呢?就是古時候的人,通常就是孔老夫子所指的這種君子,是真正有一個遠大目標,而且對這個目標認識得很清楚,很認真實踐的人,因此「躬行君子」這一類以上的,稱為古人。所以孔老夫子說「言必稱古人」,也就是說他心目當中,有一個很高尚的目標在。
就像《廣論》裡邊有一位祖師這麼說,他看那些個傳記上的祖師、古代大德,就是他心目當中所嚮往的。原則上,一般人如果有了一個他所嚮往的目標以後,他就會去追尋這個目標。這個是一般的特質。
在這裡我們把這個特點仔細地觀察一下。我們先不必說目標的好壞,當一個人有目標的時候,做起事情來就很認真、很起勁,哪怕現在世間的,我們仔細去看!不但是世間的,哪怕是動物畜生,牠今天心裡有一樣目標在的時候,牠就很認真的,我們不妨這麼看看──貓,牠歡喜捉老鼠,當牠看見老鼠,牠就瞪大了眼睛,瞪在那個地方,守著那隻老鼠,很多動物也是這樣。那麼,反過來呢﹖當牠沒有這個目標擺在那兒,牠就癱在那兒,懶懶散散的。現在進一步來看看我們人的特點,也是這樣的,所以世間有一句話:「人是生活在希望當中。」希望就是他的目標。我們先不談那個希望對不對、高不高,就是這樣的特點,所以說這是第一點。那麼其次呢?再從這個目標當中,分出它的是非跟高下。
在這個地方為什麼要跟大家這麼說呢﹖儒家特別提出來,作為真正入門的,就是下腳第一步,叫「士」。士的特徵是什麼?「士志於道」,那個「士志」,就是士者的心,他的心相,他有這樣一個目標。現在我們在這裡看看,我們的目標是什麼﹖當我們談到這兒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就有一個目標,說:我的目標要求無上菩提!現在,我們更進一步去看,我們這個目標訂了無上菩提以後,是不是我們真正的心心念念趣向這個﹖還是說當有人提起來,或者一個特別情況之下,我說我求無上菩提,可是在平常情況之下,我心裡真正好樂的,不一定是。心裡面真正好樂的這個東西,那才是真正影響我們最大的,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所以孔老夫子「言必稱古人」,乃至於年紀老了,他就說:「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老夫子心目當中,他一天到晚緣的就是緣這些聖賢,或者是他的法則去行。這些聖賢,拿我們現在來說,就是他的目標。所以當老了、精神衰退了,心裡面慢慢地就衰退下去,他自己覺得:「我老了,所以心力衰退了,平常能緣的是緣這個。」「古者」的內涵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有了正確的認識,我們再看看這個特點。
前面幾章我們就是講孝的事情,一路上面這麼過來,這裡忽然之間轉了一個大彎,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也就是說,前面一路上面講了很多道理,這些道理都是古人留下來的,讓我們立身行事的準則。我們要學這些事情,現在看看我們是學在哪裡呢﹖學在嘴巴上面講講,還是我們要真正照著古人去實踐呢﹖所以這個一轉,在文氣上面好像是兩回事情;內涵上面真正的是一步一步向上,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它的特點。
先在知見上面讓我們認識,然後認識了以後,我們下面緊跟著要立刻去行持。否則的話,雖然嘴巴上面說「古人」,也就是說是我們的目標,實際上我們的行為不相應,那是徒然。現在我們學佛的人亦復如是,說我要發無上大菩提心,救一切眾生,但是起心動念卻不相應,仍舊緣著五欲之樂,仍舊被我們的習性所使,那就是我們應該從這個地方策勵、觀察、反省,然後一步一步努力向上。
里仁篇 第二十三章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約」是什麼呢?「奢」、「放」的對義詞。這個很放任,那麼反過來就是「約」,能夠約束、儉約。什麼是「以約失之者,鮮矣!」的「約」呢﹖特別是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現在這個地方,這個「約」是說,不僅僅是自己的約束,而且特別是從兩方面說:一方面約束我們不要只在文字上面說,變成「口解脫」,一方面內心上面要克己復禮。「克」跟「約」有相似之處,從這個上面如果我們能夠身體力行去做的話,那就不會有大失,或者是說,你真正這樣去做,那就不會有錯失。
這裡有一個問題。前面講了些道理,然後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行持。在這個過程當中,因為我們前面講道理的時候,的確需要多去聞、多去思、多去辯,這些是要想認識道理必須要的步驟。如果我們認識清楚這個步驟以後,那麼產生了效果,接著就要開始去實踐。如果說這個特點把握不準,很容易就變成大家談談,談到後來養成一個很好玩的習慣,大家就是經常去談。所以在佛門當中有一句話,我們就變「口頭禪」,而《論語》後面也說「群居終日,好行小惠」,那大家在一塊兒,大家閒談,談得很高興,對不起!那個沒有什麼用場,乃至於歷史上有「清談誤國」。這一點,尤其是我們這個團體當中,要特別小心!有人說,看看哪些地方他們剛開始的時候也是這樣,很認真地在聞思上面;要知道他們這個團體有很多高人在周圍,現在我們這個環境不太一樣,所以必須每一位同學自己互相策勵。我們一方面也不能少掉這個,一方面要隨時約束、制約自己,曉得怎麼不要讓它走偏。
里仁篇 第二十四章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現在講到真正實踐的那些君子是這樣的,真正實踐的這些人,而且每一個都是實踐了已經有了一些成就的人。孔老夫子的君子標準很不簡單喔!這個君子是怎樣?「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裡很有意思,這個意思我們容易了解。說君子「訥於言」是講話不多、很慎重;「敏於行」是指做事情非常勤快認真,前面還有一個「欲」。整句解釋是說君子說話謹慎,做事情勤快,他心裡有這樣的一種推動的力量,這個「欲」就是內心當中這樣的一個力量;這個「欲」字的意思,就是他在講話時,他也想著:我實際上但願少講一點──而怎麼辦呢?行!在行為上面努力。
前面我們一路上過來,可以檢查得到,我們平常一般人的特徵是什麼呢﹖「欲敏於言而訥於行」,最好講講很高興,要去做的話很麻煩!這個是我們常人的狀態,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所以講了前面很多道理以外,緊跟著講這幾段,這個幾段最最重要的特點在哪裡?就是告訴我們「行」一定要跟「見」相應。然後,「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的話,當你認真慢慢去實踐,慢慢去做,到每一個程度以後,你會有一個不同的現象。實際上,我們也不妨從剛才說的內心,從心裡面這種好樂之心來觀察。平常我們很歡喜講話,做事情未必,尤其做事情是如法地去行持。不是說:喔,我歡喜哪一個就去做;譬如我今天歡喜打球,我就要打球,這個不是哦!真正行持都是「克己復禮」,儒家和佛家是有雷同之處,真正的行持都是來克制我們不相應的這種行為。這件事情如果我們認真這樣去做的話,到後來就產生什麼?他內心當中是「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到了這樣的一個心理上的狀態產生了──君子。小人呢﹖我們想這樣去做,可是心裡面實際上的狀態卻不是,恰恰相反!
這裡一方面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一方面這裡邊也可以有一個大概的量去衡量我們自己,所以在我們讀聖賢書的時候,可以拿這些事情來反覆地觀察自己。
里仁篇 第二十五章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說:「我們的德行如果能夠發顯出來的話,一定能夠有尊敬我們的人親近我們。」
孔老夫子說,真正的德行不會孤獨的,能夠如理去做的人不會孤獨,道德不會孤獨的,他一定有人來親近。換句話說,沒有「鄰」就是孤獨;有「鄰」就不孤獨。這樣很有意思,於是這個也可以單獨的一段來看,然後了解單獨一段,再進一步看它的前後說些什麼。像剛才已經說了「德行」,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獨,一定有跟他親近的人,有人願意親近他,這是單獨的這一段。然後我們進一步看前面的,好像又是突然之間孤零零的這麼一句話放在這個地方。本來像聖人這個內涵,不是我們那麼容易了解,我們也不妨一路慢慢、慢慢地思惟、觀察、研討的時候漸次深入。
現在這地方,它的意義告訴我們什麼呢?平常我們世間上面,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你要想跟社會同流合污非常容易,你有一個高尚的目標力爭上游,那就很不容易!通常你要想力爭上游的時候,周圍的人都覺得:嗯,你這個人怎麼這麼奇怪啊?好像一個人就從社會上孤立起來了,這是一般都會遇見的現象。講講道理已經讓人家覺得你這個人唱高調,或者是說這種論調不為時下所能接納;現在你不光嘴巴上面這麼講,唱唱高調,而且實際上去做,更教人家感覺你這個人哪,以世間的眼光去看,變成一個孤僻的人。儘管你是很認真如理地去行持,可是世間的人覺得你很孤僻,於是你就變得很孤獨。本來這個修行已經是不容易、很難,再加上被世間的人用這樣錯誤的眼光來看你,或者說以世間的立場誤解、曲解了。我們往往會感覺到:啊,實在是⋯⋯
但是孔老夫子告訴我們:不要怕!「德」,真正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獨的,而且是一定有人跟你相應的!所以一開頭,老夫子就告訴我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且「有朋自遠方來」,有朋友的,不過,不那麼容易喲!「不亦說乎」。所以這個地方是說,你真正這樣去做的話,不會孤獨。
更進一步、更深一層來說,你只有真正有道德,以道德的操守去做,這個才不會「孤」,否則的話,對不起,世間的人大家儘管覺得很好,實際上非常孤獨。雖然實際上不是這樣,這個地方就不是那麼容易看得出來,我們現在是透過佛法或者更深遠去看。拿這個道理回過頭來,我們看看世間的話,世間的人不孤獨啊﹖你真正看世間的人才孤獨啊!世間的人真是孤獨啊!
實際上不要說等到死的時候,一雙空手見閻王,所有的錢財、所有的地位,所有的一切一切,沒有一樣東西帶得去,而唯一的是什麼﹖業隨身。你再痛苦,沒有一個人同情你,不但不同情你,而到了地獄裡的牛頭、夜叉,啊!那恐怖的面貌。就是在世間,如果諸位仔細去看看的話,世間上真正的狀態是什麼?說起來,尤其是年紀稍微長一點乃至於更長一點,仔細去觀察的話,世間的人真是孤獨啊!
所以只有一樣事情是不孤獨的──德!這個德是有它正確的目標,如實行持產生的這個效果,只有這個不孤,而且一定有鄰,這是它的一個非常特別的特點,所以在這個地方一層一層,慢慢地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