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於 藝文思修
感恩,是需要練習的!
◆香港生活書院
從小到大,父母和老師都教我們要感恩食物、感恩身邊的人,但人長大了,好像漸漸忘失了這些價值。沒想到,原來感恩有「方法」,更需要「練習」,透由扭轉習慣性的思惟角度,在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別人的付出和心意,我們就能獲得感恩的力量。2015年十二月,生活書院的「感恩研習室」開幕,是首個以「觀功念恩」為主題的體驗式學習展館,把一個看起來是老生常談的概念,以互動、生活化的方法展現,讓人耳目一新。
體驗式設計
生活書院的創作團隊,多是藝術教育工作者,以及一群畢業於設計、藝術等學系的年輕人,他們在過程中希望突破展覽的常態,多考慮觀眾的參觀經驗和心理狀態。設計師其蔚在想:他們帶著怎樣的心情來?怎樣由外面的環境過渡到展覽的氛圍?遊戲和親身體驗最易留下印象,於是便以體驗和互動為展館的設計重點,而且多為親手製造,以木材和布質為主,讓人感到一股溫暖的親切感。
甫進入展館便是一條黑色隧道,彷彿進入人的內心世界。牆上向觀眾提出了一個問題:「我是怎樣構成的?」黑板上羅列著與自己生命有關的人事物,像是學校、家庭、朋友,或是更抽象的概念如記憶、情緒,也鼓勵大家用粉筆繪畫所想。他人如何成就我的生活?我想起「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如一對手套是如何從一隻羊身上,經過不同工作人員的處理和家人的關懷而來到我們的手上,為我們帶來溫暖。既然遠在天邊的紡織工人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貢獻,那麼換個角度想,我們的行為也會為他人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看事情的角度
進入主要的展廳,便看到五杯水在靜靜地「說話」——是半杯滿,還是半杯空?眼睛所看到的,就是事實的全部?我會聚焦在一個黑點而忘記了其他嗎?細心想想,自己平日看事情的角度,是否也受著很多主觀感受所影響?我的視角有局限嗎?旁邊一幅畫,是一頓家常便飯的情景,對於媽媽煮的飯,一家人的不同反應代表著三個態度:觀功念恩、觀光念閒、觀過念怨。或許我們整個人生,面對事情的反應都不外乎這三個態度,然而我的選擇,可以讓我和其他人得到快樂嗎?
觀功念恩,其實是一個看事情的角度,是一個感恩的方法:先觀察,再念恩。展館常常以父母為實踐感恩的對象,像在「父母的平行時空」中,「爸爸」、「媽媽」變身為親手製作的大圓拱,裡面是創作者跟爸爸媽媽做的訪問,關於父母年輕時的夢想,設計別出心裁,亦讓人倍感溫馨。俯身進入,放下自我,謙卑地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們為子女的付出和犧牲。
參觀者與創作者的實踐
遊戲和互動對觀眾來說,是一次新鮮的體驗。其中一位觀眾芷潼對於「感恩大富翁」有很深刻的印象和感受。芷潼說:「大富翁的設計,讓我模擬一次由媽媽懷孕、生育,到小時候父母、老師、同學對自己的照顧、幫助,我逐一細閱大富翁每一步的文字,覺得很感動,如果帶媽媽來的話,我想我會哭。」又說:「展館跟其他展覽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講的內容和訊息非常『貼身』,而且會邀請您去觸摸、去玩,每一位觀眾都要投入自身經驗,一起成就一個展覽。」另一位觀眾嘉欣說:「看完展覽,真的會很有動力寫明信片給家人、朋友,感恩他們。」如同牆上所寫,感恩是需要練習的。
所以,觀功念恩離不開「實踐」。三位創作團隊的年輕人,第一次認真訪問自己的父母,他們說,如果不真實地對父母觀功念恩,是沒法拍攝和剪接的,而在過程中跟父母翻看舊相簿、聽他們回憶照顧兒女的一點一滴,也會明白多了他們的心意。原來一個感恩展館,最先利益到的,還是創作者本身。「互動」並不在於展館的實體,而是創作者每天在生活中實踐、練習感恩,在觀眾閱讀體驗展館的同時,其實是在閱讀創作者的心意與經驗,而這才是真正的互動,真實地把善念傳遞開去。
生活書院簡介
生活書院坐落香港大埔區,校舍為前佛教大光中學,2014年註冊為非牟利慈善學習中心,以推動生命及道德教育為主軸,輔以對文化藝術和永續生活的關注。過去兩年來生活書院致力開拓創作和體驗式的學習,從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探索切入,以創造新時代的價值為願景,為社會帶來美好的改變。生活書院提供廣闊的課程,針對中小學生、年輕人、教師、家長及長者設計適切而深刻的活動,為永續的生活和學習提供互動開放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