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顯大師──譯舉成名 佛法南興

◆文:釋如悲 圖:林軒愉

首位抵達印度求得大批梵文經典回國之譯師,寫下可歌可泣的佛教史頁。

  為追求真理,及探尋正法源頭,西行求法的古德, 冒著生命危險,遠涉流沙,攀越雪山,到西域、印度去求取經典的梵本,並精勤不懈地翻譯,在中國佛教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魏晉南北朝期間,包括朱士行在內的西行先輩們,都沒有到達印度,都只到了西域。而第一個到達印度,求得大批梵文經典回國者,是東晉的法顯大師。

  當時,新經不斷翻譯出來,但以經論二藏居多,律藏十分欠缺。他慨歎律藏的傳譯不全,有意往天竺尋求律部梵典,只因機緣未至,未能成行。在一次機緣成熟下,六十六歲的法顯大師於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約集了四位志同道合的同伴,即道整、慧景、慧應、慧嵬四個人,一同由長安出發西行。

  在張掖遇到另一批也是西行求法的僧人,早就計畫要到西方去求經,不過沒有成行罷了。他們是寶雲、智嚴、慧簡、僧紹、僧景等五個人。相談之下,目的相同,於是十個人結伴同行,西去的隊伍便擴大到十人。

  西行沒多久,他們便進入了八百里大流沙。

  《高僧傳》、《佛國記》記載:「西度流沙時,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不知方向,唯靠著太陽以分辨東西,想找尋前進的路,毫無痕跡,一路上只有死人的枯骨能作指標。常有熱風鬼魅,遇上了必死無疑。」沙漠裡的白天,氣溫總是高在九十度以上;一旦到了晚上,氣溫就立刻下降,降到接近冰點。

  度過了沙漠,來到了焉夷國,智嚴、慧簡、慧嵬相繼以到高昌國(今吐魯番)求路費為名與大家分手了。

  到達了西域的于闐,是他們離開長安的第三年。沒幾天僧紹離開了隊伍,跟著一個胡僧去罽賓國(今喀什米爾)。這時又有一個名慧達者加入。

  一行七人越過蔥嶺,《高僧傳》、《佛國記》上記載這一段艱難無比的路程:「蔥嶺上冬夏積雪不化,有惡龍吐毒,風雨飛沙不絕,遇此難者,萬無一全。以往有人鑿石為路,邊上鋪設棧道,長七百多級。他們抓著懸掛在河兩岸的繩索渡河過去,類似的險途有好幾十處。山上只有石頭,道路險阻,絕壁千仞,往下一望,令人頭暈目眩,前進時連放腳的地方都沒有。這是漢代張騫、甘父所不曾走過的路。」

  千辛萬苦地翻過蔥嶺後,來到弗樓沙國。僧景、寶雲、慧達不願再前進了,在弗樓沙國的佛缽寺中禮完佛就準備要回國。而慧應在寺中一病不起,客死他鄉。

  十人走了七個,現在只剩下法顯大師、道整和慧景。

  離開了佛缽寺,繼續向西行。到了小雪山(今阿富汗白瓦裡山)山腳。

  翻越小雪山時,身體虛弱的慧景禁不住暴風雪的襲擊,凍得噤戰不能行動,身子哆嗦成一團,發起高燒,口裡湧出白沫。

  法顯大師脫下身上單薄的袈裟蓋在慧景身上,這時的慧景,已經瀕臨死亡的邊緣,眼看就要斷氣了。

  「我不行了,你們繼續前進吧,不要管我!」

  「我們不能全部死在這裡!」慧景知道自己過不了山,多次以微弱的聲音勸法顯、道整快點離開他,以免遭到同樣的命運。可是法顯、道整怎能離開呢?他們一起經歷了多少苦難啊!他倆輪番鼓勵慧景堅持下去。

  慧景心中感謝兩位師兄的慈悲,可是他實在無力前行了,竟死在他們的懷裡。

  法顯、道整二人號啕大哭,大師抱著屍體痛哭失聲說:「我們的願望尚未達成,你竟去世了,這也是命啊!」便用白雪掩埋了慧景,揮淚向山頂攀登。二人途中相依為命,互相扶持。

  他們又途經三十多個小國,終於到了中天竺。

  法顯、道整二人到了舍衛城,瞻禮佛陀說法的祇園精舍,有僧人問法顯來自何處,答以漢地,僧人咋舌說,從沒有聽說過由漢地來此求法的人。

  他唯一的同伴道整,一方面見到當地沙門的威儀殊勝,持戒精嚴,很受感動,一方面努力學習梵文和閱覽經律,決定留下來定居,不想再回祖國了。

  法顯大師在此停留了三年,求得了《摩訶僧衹律》、《薩波多律抄》、《雜阿毗曇心論》、《綖經》、《方等泥洹經》等。

  有商人在青玉佛前供養一把漢地的白絹團扇,他睹物思鄉,不禁悲從中來,潸然淚下。回憶離開長安十多年來,十人出關,同行道友中有的半途退轉,返回國內,有的客死異鄉,屍骨無歸;有的居留下來,不再返回,如今只剩下自己一人,垂暮之年,孤身滯留異國,思念至此,乃決心準備歸國。

  晉安帝義熙七年(411年)秋,法顯大師與船上的二百多名乘客搭了一艘商船東行歸國,出航兩天後,遇上暴風,船艙浸水,大師一心誦念觀音聖號,祈求菩薩保佑。這樣經過十三天驚險的航程,漂泊到耶婆提國(今之蘇門答臘),在此處停留五個月,又搭乘另一伙商人的船繼續向廣州航行。

  義熙八年(412年)夏初,第二次出航。航行了二十多天,一天夜裡,又遇上了暴風雨,巨浪如山,驚險萬狀。乘客中的娑羅門認為有法顯大師在船上,所以才會遭遇災難,要把他推下海中。經一位施主的仗義執言,才壓下了這一場風波。然而水盡糧竭,船長認為一般情形大約五十天就可到廣州,現在已經航行了七十多天,一定是方向錯了,乃調整方向後向西北航行。這樣向西北航行十二天,終於望見了陸地,原以為是廣州,登岸詢問後,才知道到了長廣郡界的牢山(即山東即墨東南海濱的嶗山)。

  大師要南行到京城去,青州刺史要留他過冬,法顯大師說:「貧僧獻身於佛教,志在弘法,目的未成,故不宜久留。」他十五年前由長安出發,與長安諸友別離已久,本想去長安。但是由於北方的政局混亂,一時無法前去,便決定南去建康,與佛馱跋陀羅共組一支金陵譯經僧團,該譯場集中了當時中國西行求法的法顯大師、寶雲、智嚴等沙門參與譯事。

  法顯譯出的經典,據《出三藏記集》卷二所載,共譯出六部,六十三卷。

  法顯大師與佛馱跋陀羅合譯《摩訶僧祗律》四十卷、《泥洹經》六卷,在佛教界引起很大轟動,使大乘法義興盛於江南。由於法顯、佛馱跋陀羅、求那跋陀羅等名僧的努力弘傳,佛教在中國南方蓬勃發展。

  大師之後來到荊州辛寺,在此示寂,享年八十六歲。佛教中道俗二眾對於大師的逝世,都為之慟惜不已。


參考文獻:

  《梁高僧傳》梁慧皎著、《中外交通史籍叢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校注》法顯著.王邦維校注、《佛國記注譯》法顯著.郭鵬注譯、《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協會編、《中國歷代佛教大師傳奇故事》王燕主編、《高僧傳奇》陳笑吶等編著、《十八高僧傳》叢培香編著、《改變歷史的佛教高僧》于淩波著、《中華高僧》慧皎等著.盧海山等譯。

福智之聲第2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