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於 皺紋下的生命組曲
誰陪誰一段?
◆口述∣蔡秀琴 整理∣嚴莉蒂
從想望與公婆同住到想要逃離,學習佛儒後,從珍惜相伴到恍然大悟——老病的他們艱困的活下來,竟是為了孩子⋯⋯
結婚時,我已有心理準備要跟公婆住在一起,因為先生是獨子,姑姑們已移居國外,照顧老人家是責無旁貸的事。更特別的是,我很期待和公婆一起住,因為感覺天塌下來都有人幫著頂住的安全感。
我的母親對外婆非常孝順,只要有好東西,總是馬上送過去。從母親身上我學到兩件事:一、絕不可以對長輩說NO;二、有好的東西要先送給長輩。所以我總是盡心盡力配合公婆的要求;盡量和顏悅色;買水果也是買兩份,貴的、甜的給公婆吃,便宜的就是自己和小孩吃⋯⋯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錯。
公公怕我們不知節儉惜福、亂花錢,乾脆直接管控財務。不只管收入支出,還包括家中何時開冷氣?買哪一種車比較省油?沙發壞了,要換新沙發還是送去修理划得來?甚至一天吃多少水果都要管,因為公公認為水果吃太多會吸收不了的。
日子久了,我經常向先生表達不滿:「都什麼時代了,還有這樣的父母?」最後是吵到要離婚。可是當「離婚」兩字脫口而出時,腦中突然出現:「假如離婚的話,兩位老人怎麼辦?」便打消了念頭。
***
1991年學佛後,恩師日常老法師開講《論語》,在「為政第二」「子游問孝」中,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老法師強調孝最重要的是能善巧體會父母的心意,提醒子女要觀功念恩,並反問大家:很認真去養父母就是孝嗎?過程中是否產生厭煩心?如果有,那就是驕慢,和恭敬是相反的。
想起公公住院時,我幫忙餵飯,在與公公近距離接觸時感覺很不自在,很想離開,偏偏那一餐餵了好久,和餵小孩的歡喜滿足完全不能相比,這才驚覺原來自己對公婆其實沒有多少敬愛可言。
師長也在《孝經》「天子章第二」中,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解釋真正的恭敬,是內心自然而然的專注、寧靜、平和,我省思到自己內心是不恭敬的。後來又從《德育古鑑》中知道「腹誹」的可怕【註】,我決定要改,開始練習用「觀功念恩」對公婆尊敬、感恩,漸漸感受到他們點點滴滴的恩德,便很想真心守護他們安享晚年,更期許自己能真誠對待公婆。
***
從此我特別珍惜每週日相處的時光:帶公婆去郊外活動、偶爾陪婆婆上教堂、特別料理適合他們口味的餐點。每個星期六晚上經常在廚房忙到十一點多,炒高麗菜時,要一葉葉洗清、將中間的粗梗取出切細後再下去炒。即使再忙或週日有活動,也一定把菜煮好再出門。公婆出國,我就會帶兒子去打掃,把冰箱的食物補足,在他們回國時煮好餐點,讓他們一回家就可以吃到熱騰騰的稀飯。
近年公婆逐漸老邁,婆婆在今年五月中風成為植物人。為了處理便秘,我每天晚上常常是一邊含淚用手按摩婆婆的肚皮、摳大便,一邊強顏歡笑,希望婆婆不要因為怕麻煩而放棄活下去的勇氣⋯⋯儘管如此努力,婆婆七月還是撒手人寰。
公公已95歲,罹患失智症,生活日夜顛倒,像嬰兒一樣任性。重聽加上看不清、講不明,每天不是呆坐就是吃飯睡覺,唯一的樂趣就是和老妻相守。所以婆婆往生的事不敢告訴他,哄說還在醫院。為了轉移他的注意力,我到SOGO、玩具反斗城找玩具,陪著他玩,想製造歡樂熱鬧的氣氛並幫助他活動。
有一天,公公突然對先生說:「其實我活下來是因為你。」我聽了很難過,原來他對旁邊的空床不是沒感覺,只是一直配合著在演戲,來安孩子的心。
「孝,不是教條,是念恩,是還報父母的愛,是一種人性光輝的呈現。」身為福智文教單位的主管,我很歡喜我實踐了,雖然不容易也不圓滿,但我將繼續努力,因為這是最動人的人生經驗。
【註】明朝人俞麟從外表看乃是一儒雅君子,孝順有加,他自己也總是以有德君子自居。有一天,他的同學王用予夢見一神人,告訴他俞麟不會科考登第,因為他總是「腹誹」,意思就是表面做得好,可是內心中並沒有一絲善念,與自己表面的行為簡直是天壤之別。還說俞麟在父母面前也是這樣,表面勉強應承,實則內心漠然,而且還喜歡尖刻的議論他人,不近情理。這種表裡不一、沽名釣譽的人是神最厭惡的,所以上天懲罰他終生科舉不第。